□ 楚昕
西周中晚期,周王室逐渐衰微,诸侯蜂起,地处江汉之间的楚国渐渐强盛。公元前879年,楚子熊渠兴兵伐庸、扬越而至鄂,封其次子熊红为鄂王。这段历史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先秦史官修撰的《世本》。茆泮林辑《世本·楚》记载:“熊渠(立其)长子庸为句袒王。熊渠封其中子红为鄂王,少子疵为就章王。”稍晚的《史记·楚世家》也有相同记载。
两千多年来,历代文献皆称楚王熊渠封次子熊红为鄂王,其所居之城为“鄂王城”。但对于“鄂王城”的地点所在,以清末光绪《武昌县志》为转折点,之前历代文献皆记载“鄂王城”在“武昌县”“武昌县西南二里”。清代及以前的武昌县为今天的鄂州。“武昌县西南二里”,即当时的武昌县治西南二里处。南宋薛季宣更是在《鄂墟赋》里记述,“鄂王城”故墟在南宋仍存在于樊山南麓,“荒城已芜”但“犹存此墟”。宋代以后已不见历史文献关于樊山南麓“鄂王城”故墟的现场记述,说明“鄂王城”故墟在此后逐渐消失。
清末,光绪年间(1885年)编纂《武昌县志》,以“今遗址关门石尚存。土人呼其为鄂王城。其为楚封址无疑”为前提和基础,肯定“鄂王城”在当时的武昌县西南一百二十里(即当时的武昌县马迹乡)。
此后,对于“鄂王城”具体在什么地方,出现两个说法。其一说法在“武昌县西南二里”,即今鄂州所在。代表性人物有谭其骧、黄盛璋等。另一说法在原“马迹乡”,即今天的大冶“鄂王城”,代表性人物有黄尚明等人。
本文将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三大部分,对现存历代文献有关“鄂王城”的记载分别进行梳理分析,以期较客观全面地为“鄂王城”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最早关于“鄂王城”具体地点的记载,出现在三国时期。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记载:“楚子熊渠封中子红于鄂(今武昌县地)。”
皇甫谧(215—282)是三国时期人,所著《帝王世纪》早已亡佚。上述记载为北宋《太平御览》(原名《太平总类》,李昉、李穆撰)所引据。《太平御览》载:“世纪曰,楚子熊渠封中子红于鄂(今武昌县地)。”
《三国志》记载:“(魏黄初)二年四月,刘备称帝于蜀,权自公安都鄂,改名武昌,以武昌、下雉、浔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
孙权于公元221年4月从公安徙都鄂县,改鄂县为武昌。不过,那时的武昌既是吴都,也为郡、县。吴王城及武昌郡、武昌县治所都在今鄂州市城区樊山周围。三国武昌郡所辖六县,地跨今天鄂东南和赣西北广大地区。当时的武昌县,地域包括今天的鄂州及黄石、咸宁、武汉江南部分地区。《帝王世纪》记载楚子熊渠封中子红于鄂的地方,《太平御览》特别注明在“武昌县地”,具体所指已经非常明确。
西晋乐资所著的《九州记》,又名《九州要记》《九州志》,此书也早已亡佚,但该书内容在南朝裴骃的《史记集解》、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南宋王象之的《舆地纪胜》、明末曹学佺的《大明一统名胜志》等众多文献内都被引据。其中,南朝刘宋时代裴骃的《史记集解》引《九州记》曰:“鄂,今武昌。”《水经注》《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大明一统名胜志》等所引《九州记》的内容,表述基本相同。
这句话中,“鄂”说的就是当年楚子熊渠兴兵伐庸、扬越而至的地方,即当年楚子熊渠封次子熊红为鄂王的地方。“今武昌”,很明显是《九州记》成书时的西晋武昌县。
2
三国初,吴王改鄂县名武昌并在此建都。此后近60年,樊山武昌作为吴都或陪都,同时附郭武昌郡、武昌县。这个时期,鄂、鄂县名称被弃用。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武昌继续为郡存县,但在武昌郡下,又分武昌县复立鄂县。
此后在两晋到南北朝300多年时间内,武昌郡属下武昌县、鄂县并存。《大清一统志》记载:“晋鄂县城,在武昌县西南。宋书州郡志,武昌太守领县鄂,汉旧县,吴改为武昌。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鄂县,而武昌如故。隋书地理志,江夏郡武昌,平陈废鄂县入焉。”
清代康熙《武昌县志》、乾隆《武昌县志》和光绪《武昌县志》,都肯定晋鄂县治在马迹乡。康熙《武昌县志》、乾隆《武昌县志》都引据《武昌土俗编》的记载:“今马迹乡有鄂王故城,土俗编以为故鄂城是也。”光绪《武昌县志》在考证晋鄂城和“鄂王城”为同一座城的记载中,有:“楚鄂故城,即今马迹乡之鄂王城。秦汉无可考者。吴改为武昌郡,而鄂废。至晋复立。仍因楚之故城而修复之。非有两地也。”也是肯定清代武昌县“马迹乡之鄂王城”为晋鄂县治之城的。
由此可见,位于清代武昌县马迹乡的“鄂王故城”,在两晋到南北朝三百多年时间内属晋鄂县地,是不在西晋时期武昌县地域内的。所以,晋代乐资著《九州记》所指“今武昌”,完全可以排除时为晋鄂县治的“马迹乡”所在地。换句话说,《九州记》所指“鄂,今武昌”,即熊渠封其子熊红为鄂王的“鄂王城”,在樊山武昌。
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江水三》中,连续记述了以下几个事实——“江水右得樊口”。“江之右岸有鄂县故城,旧樊楚地。世本称,熊渠封其子红为鄂王。晋太康地记以为东鄂矣。九州记曰,鄂,今武昌也”。“孙权以魏黄初元年自公安徙此,改曰武昌县”。
《水经注》上述记载的意思很明确:长江右岸汇入樊口以后,有鄂县故城,即秦汉鄂县城。这里为旧樊楚地。《世本》称,熊渠封其子熊红为鄂王于此。晋太康地记以为东鄂。《九州记》说,熊渠封其子熊红为鄂王在这个地方,即今武昌。魏黄初元年,孙权自公安徙治这里,改曰武昌县。综合言之,就是长江右岸的鄂县故城、“鄂王城”、孙权改名后的武昌城,都在长江右岸樊口以下,即当时的武昌城。这里属“旧樊楚地”。
这里出现的“鄂县故城”,以及“鄂王城”“武昌城”“晋鄂城”“旧樊楚地”,在鄂州四千多年城市历史中,分别有着明确涵义及具体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