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里的“鄂王城”——历代地理总志有关“鄂王城”的记载(3)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4-07-17 语音:播放

□ 楚昕

  南宋初期薛季宣的《鄂墟赋》,开篇即述:“按籍披图,乃窥鄂墟。有邑无民,荒城已芜。鄂渚缭乎其前,樊山峙乎其北。有峰有峦,有陂有泽。林麓苍苍,环流漾碧。万顷涟漪,际天一色。”这段文字既交代了作者前往探访鄂王城故墟之前查阅了经籍舆图,经过了认真准备,又说明了南宋时 “鄂王城”旧城已荒,但故墟仍在。清晰记载了鄂墟南望鄂渚、北依樊山的地理位置。

  紧接着,《鄂墟赋》以对话的口吻,讲述了楚子熊渠兴兵伐庸、扬越至鄂,封中子红于鄂的历史过程。说明眼前的荒城故墟,正是当年楚子熊渠封中子红于鄂的地方。

  最后,“走尝观古中都,先王矩抚,而今已亡,犹存此墟”。其中“走”是薛季宣自称。这里的“犹存此墟”与开篇的 “荒城已芜”前后呼应,说明鄂墟就在眼前,就在作者脚下。

  《鄂墟赋》的现场记述,明确说明鄂王城故墟南宋初仍然存在于樊山南麓,鄂渚北岸。这与历代文献关于鄂王城在“武昌县西南二里”的记载完全吻合,应该是鄂王城在樊山南麓无可置疑的重要证据。

  宋代及以后历史地理文献,比唐代以前记载“鄂王城”的地点更加具体和明确。南宋王象之编著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录当时南宋统治区内全部一百六十六府、州、军、监方志、图经编纂而成,该书对史料注重考核,专注于人文内容,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舆地纪胜》中有三段与“鄂王城”相关的记载:“楚熊渠立其子红为鄂王(此据史记楚世家。又楚世家注,引九州记曰,鄂,今武昌也。元和郡县志云,至今武昌人事鄂王神是也)。”“鄂王城。寰宇记云,在鄂州东一百八十里。楚子熊渠封中子红于鄂。居此城。九州记曰,今武昌是也。”“吴王城,在武昌东。周四百八十步。又,鄂王城即楚封子红处。在县西南二里,东西九十里,南北百步。”

  《舆地纪胜》记载的“鄂王城”,不仅肯定“鄂王城”在武昌县,而且具体记载“鄂王城”在武昌县西南二里。其朝向、规模 “东西九十里(步),南北百步”。宋代武昌县有县无城,县治长期借居在樊山 (西山)东麓的寒溪寺。此处西南二里,当在樊山南麓偏东位置,在今天的鄂城钢铁厂东北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