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里的“鄂王城”——历代地理总志有关“鄂王城”的记载(4)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4-07-31 语音:播放

□ 楚昕

  明代以后,各种文献关于“鄂王城”具体地点的记载,沿用武昌县西南二里之说。

  刘基(明)等撰,成书于明洪武十七年,即1384年的《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说:“武昌县,周夷王时至于鄂,楚王熊渠立其子红为鄂王。”

  陈循(明)等纂,成书于明景泰七年,即1456年的《寰宇通志》载:“武昌县,在府城东北百八十里,本楚封鄂王地。”“鄂王城,在武昌县西南二里。东西九十步,南北百步,即楚熊渠子红封国城也。”

  《大明一统志》卷五十九载:“鄂王城,在武昌县西南二里,即楚熊渠子红封国城。”

  《大明一统志》是明代官修的地理总志。该志源自洪武三年(1370年),由魏俊民等按《大元大一统志》体例纂成的《大明志书》,洪武六年(1373年)续纂,洪武十七年(1384年)编成《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二十四卷,景泰七年(1456年)《大明一统志》编成,天顺二年(1458)由李贤等重修,于天顺五年(1461年)四月成书。《大明一统志》颁行后,《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寰宇通志》等被毁版。

  李贤(明)等修,万安等纂,成书于天顺五年,即1461年的《天下一统志》,其中记载:“鄂王城,在武昌县西南二里,即楚熊渠子红封国城。”“鄂县故城,水经注:右岸有鄂县故城,盖旧樊楚也。”

  卢传印(明)撰,万历二十二年,即1594年刊刻的《职方考镜》载:“鄂王城、吴王城并在武昌。”

  陆应阳(明)辑,万历二十八年,即1600年刊刻的《广舆记 》载:“鄂王城,武昌,即楚熊渠子红封国。吴王城,武昌,汉灌婴筑。陶侃为刺史时居此。”

  《大明一统名胜志》又称《名胜志》,是明朝崇祯年间,曹学佺(1574年—1647年)编撰的一部记述中国疆域内府、州、县历史沿革和地理特征、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的著作,成书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其中,有关于“鄂王城”、晋鄂县城、秦汉鄂县故城、三国武昌城的系列记载:

  “武昌县,秦鄂县,汉武帝封姉为鄂邑长公主于此。吴孙权徙都之,更名武昌,仍与鄂县并置。隋省鄂入武昌。”“注:水经曰,江之右岸有鄂县故城。旧樊楚也。世本称,熊渠封其中子红为鄂王。晋太康地记以为东鄂矣。九州记曰,鄂,今武昌也。孙权以魏黄初元年自公安徙此,改曰武昌。徙鄂县于袁山东,又以其年立为江夏郡,分建业之民千家以益之。”“按,九州记,鄂王城在武昌县西南二里,楚僭称王也。今人祀鄂王神,遗像存焉,属马迹乡。”

  《大明一统名胜志》有关鄂王城的三段记述,大部分与前面的历史文献记载没有区别。但明显有多处与史实不符,如“仍与鄂县并置”“徙鄂县于袁山东”,都记错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朝代。而上述最后一段提到“属马迹乡”,更显得莫名其妙,极其容易引起各种误解和误读。

  从字面意义上理解,这段话明显是两层意思:一说按《九州记》记载,“鄂王城”在武昌县西南二里。楚子在这个地方“僭称王”。这里的“西南二里”,《九州记》是没有的,其他各种文献引用《九州记》的记述中都不曾出现,应该是《大明一统名胜志》作者自己加的。另一层意思是,今(指编撰该书的明朝末年)武昌人有祭祀鄂王神的习俗,保存有鄂王神像。这个地方属(明朝当时的)武昌县马迹乡。

  从相反的方面分析,这句话显然不是指“鄂王城”“属马迹乡”。因为前文已述“鄂王城”在武昌县西南二里,后面又说“鄂王城”在马迹乡,明显前言不符后语,自相矛盾。并且,《九州记》里没有出现过马迹乡。因为《九州记》是晋代著作,晋代这个地区属鄂县,与同时期武昌县分属两县。当时有没有马迹乡都不确定,即使有马迹乡,那也是当时的鄂县属地、县治所在。《九州记》可是明确记载“鄂,今武昌”的,不可能撇开当时鄂县而直接记载武昌县内的“鄂王城”在鄂县下面的某个乡。

  程百二(明)撰,万历三十八年,即1610年刊刻的《方舆胜略》载:“鄂王城,武昌,即楚熊渠子红封国。吴王城,武昌,汉灌婴筑。陶侃为刺史时居此。”

  张天复(明)撰,成书在1621年—1644年之间的《广皇舆考》载:“鄂王城,即楚熊渠子红封国。吴王城,汉灌婴筑。陶侃为刺史时居此。并武昌。”

  潘光祖、李云翔(明)辑,清顺治年间刊刻的《汇集舆图备考全书》记载:“鄂王城,武昌,即楚熊渠子红封国。吴王城,武昌,汉灌婴筑。陶侃为刺史时居此。”

  《大清一统志》是清代官修的地理总志。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前后修撰过3次。其中(清)穆彰阿、潘锡恩等纂修的《大清一统志》,关于古鄂城(鄂王城)地点的记载与“武昌县西南二里”之说基本一致:

  “古鄂城,今武昌县治。汉置鄂县,属江夏郡。后汉因之。吴改为武昌。史记楚世家:熊渠伐庸、杨粤,至于鄂,乃立其中子红为鄂王。注,九州记曰,鄂,今武昌。水经,江之右岸有鄂县故城。注,旧樊楚地。世本称,熊渠封中子为鄂王。晋太康地记以为东鄂矣。”“晋鄂县城,在武昌县西南。宋书州郡志,武昌太守领县鄂,汉旧县,吴改为武昌。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鄂县,而武昌如故。隋书地理志江夏郡武昌,平陈废鄂县入焉。”

  茹铉(清)纂辑,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二年,即1690年至1693年刊刻的《王会新编》记载:“武昌县,有鄂王城,即楚熊渠子熊红封国地。”

  清初编纂的《王会新编》,有关“鄂王城”的记载只有这两层意思,即武昌县有“鄂王城”,“鄂王城”是楚熊渠子红封国地。除此以外,没有“鄂王城”在武昌县具体地点的进一步记载。

  洪亮吉(清)撰,乾隆五十三年至嘉庆八年,即1788年至1803年刊刻的《乾隆府厅州县图志》记载:“晋鄂县故城在县西南。隋城塘废县在县西。”

  顾祖禹(清)撰,嘉庆十六年,即1811年刊刻的《读史方舆纪要》记载:“鄂城,县西南二里。本楚邑。史记:熊渠当周夷王时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又封中子红为鄂王。孔氏以为南阳之鄂,误矣。时楚兵未能逾汉而北也。秦置鄂县,汉因之。吴曰武昌。晋志‘以武昌为故东鄂,又分置鄂县’,盖治此。隋复合于武昌。”

  清代中晚期,还有很多全国地理总志关于“鄂王城”在武昌县西南二里的记载,鉴于同时期的《武昌府志》和3个版本《武昌县志》俱全,其中关于“鄂王城”的记载比全国地理总志的记载更加具体。因此,清代中晚期其他地理总志关于“鄂王城”在武昌县西南二里的记述不再一一列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