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里的“鄂王城”——历代地方史志有关“鄂王城”的记述(5)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4-08-07 语音:播放

□ 楚昕

  光绪《武昌县志》之前,湖广、湖北省、武昌府、武昌县地方史志,皆明确记述“鄂王城”在武昌县西南二里。

  (明)嘉靖《湖广图经志书》记载:“鄂王城,在县西南二里,即楚熊渠子红封国城。”

  (明)万历《湖广总志》(徐学谟纂修)记载:“鄂王城,县西南二里马迹乡,即楚熊渠子红封王处。”

  徐学谟是苏州府嘉定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万历中,累迁右副都御史,官至礼部尚书。有《世庙识馀录》、万历《湖广总志》等传世。明代有两部志书记载“鄂王城”中提到马迹乡,一个是万历《湖广总志》,另一个是前述《大明一统名胜志》(又称《名胜志》)。万历《湖广总志》比《大明一统名胜志》成书稍早,是现存最早在“鄂王城”记载中提到马迹乡的。

  万历《湖广总志》关于“鄂王城”的记述明显含糊不清。武昌县西南二里与马迹乡相去甚远,作者若知情且意在表述“鄂王城”在马迹乡,不可能不在“县西南二里”与马迹乡之间给出必要的解释或说明。因此,万历《湖广总志》将武昌县西南二里与马迹乡混为一谈,显然是作者对武昌县西南二里、马迹乡及“鄂王城”具体情况不够了解而张冠李戴。至于《大明一统名胜志》有关“鄂王城”的记载,更说明作者既不了解武昌县西南二里、马迹乡及“鄂王城”的具体情况,又受到万历《湖广总志》的影响,表述上不仅存在多种歧义,而且明显自相矛盾。

  康熙《湖广通志·古迹志》在武昌府下记载:“鄂王城,在武昌县西南二里,即楚熊渠子红封国城。”

  康熙二十六年《湖广武昌府志》在武昌县下记载:“鄂县故城,水经注云,右岸有鄂县故城,盖樊楚地。”“鄂王城,县西南二里,楚子红封国城。”

  雍正《湖广通志·古迹志》在武昌县下记载:“鄂王城,在县西南二里,《史记楚世家》熊渠封中子红于鄂即此城。”

  记录古代武昌(今鄂州市)历史的地方史志典籍,代表性的有晋代《武昌记》、南宋《武昌土俗编》和明、清《武昌县志》。

  《武昌记》成书在晋,续记到唐末,早期亡佚。目前散见于各处引据的《武昌记》内容中,没有发现有关“鄂王城”地点的记述内容。

  在《武昌记》之后,南宋初期薛季宣主持编撰的《武昌土俗编》,是公认为十分重要的武昌地方史志文献,在古代武昌地方历史文化传承中,发挥过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可惜,《武昌土俗编》很早就已失传。今天流传下来的《武昌土俗编》相关内容,只有《薛季宣集》中收录的《武昌土俗编序》,以及后世文献引据《武昌土俗编》的部分内容。

  晚《武昌土俗编》九十多年、南宋宝祐年间纂修(佚名)、(清)文廷式辑录自《永乐大典》的《宝祐寿昌乘》中,有关于“鄂王城”的记载:“鄂王城,楚子红封国城也。鄂人祀鄂王神,即其遗像。今俚俗伪为乐王。马迹乡又有鄂王故城。土俗编以为故鄂之都邑。”

  《宝祐寿昌乘》关于“鄂王城”的记载提到了两个古城。上述记载至少告诉了我们两个事实:第一,作为“楚子红封国城”的鄂王城肯定不在马迹乡,因为“马迹乡又有鄂王故城”。这是两个地方,不能混为一谈。第二,《武昌土俗编》肯定马迹乡的鄂王故城是“故鄂之都邑”,意为肯定该城为两晋南北朝时期鄂县的县治之城。

  这里的“故鄂之都邑”,薛季宣的其他诗赋及《武昌县志》皆作晋鄂县城解读。

  《薛季宣集》中有数十篇记述南宋武昌县南部五乡社会治理的诗赋文札,多涉及置尉、营田、保伍、水利等实务,皆是作者对五乡历史地理深入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对策建议。从中可以看出,薛季宣对以金牛为中心的马迹、灵溪、符石、贤庾等武昌县南部五乡之历史地理十分熟悉。并且,薛季宣在编撰《武昌土俗编》的过程中都是自己动手,“本《记》披《图》,旁求稗说,参诸故老,订以前言,附见土风”,可谓用心尽力。

  不仅如此,《薛季宣集》中还有多篇诗文明确记述西山脚下的“鄂王城”。如《陪刘提点游西山》:“我家西山下,早晚空翠滴。漫仕鄂王城,西山怅南觅。”《鄂城篇》:“武昌佐史皆好古,煮茗联镳访城府。狂生此意复不浅,好事大家何尔汝。鄂王城阙烟苍苍,鄂王高殿波茫茫。今古都卢一饷顷,不见古人虚引领。”皆为作者路过西山而望“鄂王城”废墟,咏古都而念鄂王国故事,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还有前文提及的 《鄂墟赋》,更是作者置身故墟作赋、凭借遗址著文的真实写照。

  《宝祐寿昌乘》是清末(1907年)辑编的宋代佚名地方志乘,辑编时间在康熙、乾隆《武昌县志》之后,康熙、乾隆《武昌县志》皆引《武昌土俗编》以肯定马迹乡鄂王故城就是故鄂城,薛季宣多方面记载樊山南麓的“鄂王城”,《宝祐寿昌乘》里“马迹乡又有鄂王故城”,《宝祐寿昌乘》里“故鄂之都邑”,是晋鄂县城确实无疑。

  明、清之间,朝廷皆重视地方志编修。《武昌县志》在明代编修过3次。明永乐《武昌县志》从体例到内容都先天不足,并未大规模刊刻印行。明嘉靖年间,张子翼精心收集四方之志百家之书,凡有关武昌县事者,辄手录之,后逐条考核,删其讹谬,增其缺略,于嘉靖四十年(1561年)编成《武昌县志》并初刻印行。明崇祯年间,又续修《武昌县志》。明朝3次编辑两版印行的《武昌县志》,都早早亡佚。不过,在清代康熙《武昌县志》中,还可以清楚看见嘉靖《武昌县志》关于“鄂王城”记载的有关内容。

  康熙十二年(1673年)编成的八卷本《武昌县志》,有3处关于“鄂王城”的记载:

  “周夷王八年(注:应为七年之误),熊渠封其中子红为鄂王。按史,熊渠,熊弼曾孙。甚得江汉民心,兴兵伐庸、杨粤,至于鄂。今县西南二里有鄂王城。”“鄂县故城,水经注云右岸有鄂县故城,盖旧樊楚。”“鄂王城,县西南二里,楚子红封国城。今马迹乡有鄂王故城。土俗编以为故鄂城是也。”

  在康熙《武昌县志·沿革》的末尾,有一段署为“琼山张子翼识”的文字非常特别:“楚自子红,提封袁山,有鄂王城,旧矣。南郡隶于秦,江夏隶于汉,樊渚山川如故也。”经考证,这里的“琼山张子翼”,海南琼山人,明嘉靖年间授武昌县教谕,此人正是明嘉靖《武昌县志》的编撰者。这里引录明嘉靖《武昌县志》编者张子翼的记述,将熊红的鄂王古城,秦汉时期的历史沿革与袁山(即樊山、西山)紧密绑定,再与樊渚山川串联,是说明鄂王城在樊山脚下的最有力注解。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编成的十一卷本《武昌县志》,关于“鄂王城”的记载与康熙《武昌县志》的记载基本一致:“鄂县故城,水经注云右岸有鄂县故城,盖旧樊楚。”“鄂王城,县西南二里,楚子红封国城。今马迹乡有鄂王故城。土俗编以为故鄂城是也。”

  康熙、乾隆《武昌县志》皆肯定“鄂王城”是楚子熊红的封国城,在县西南二里。同时记载当时马迹乡有鄂王故城,按《武昌土俗编》的记载,那里是曾经的晋鄂县县城。

  嘉庆《湖北通志》是湖北与湖南分治后的第一部湖北省志。该志在武昌县下记载:“古鄂城,今武昌县治。汉置鄂县,属江夏郡。后汉因之。吴改为武昌。熊渠伐庸、杨粤,至于鄂,乃立其中子红为鄂王。九州记曰,鄂,今武昌(史记楚世家)。江之右岸有鄂县故城(水经注)。世本称,熊渠封中子为鄂王。晋太康地记以为东鄂矣。孙权以魏黄初元年中自公安徙此,改曰武昌……晋鄂县城在县西南。武昌太守领县鄂,汉旧县,吴改为武昌。晋武帝太康元年复立鄂县,而武昌如故(宋书州郡志)。江夏郡武昌,平陈废鄂县入焉(隋书地理志)。”

  这里的“古鄂城”即“鄂王城”,在考证《九州记》《史记》《世本》《水经注》相关记载的基础上,明确记载“鄂王城”在清末武昌县治,即樊山南麓。同时,在考证《宋书》《隋书》相关记载的基础上,明确记载“晋鄂县城在县西南”,即马迹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