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街:诞生鄂州第一批“万元户”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4-09-11 语音:播放

  □ 王义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老百姓的市场经济意识逐步加强,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城镇下放人员和知青回城,就业成为一个大问题。这些人为了谋生,开始尝试摆摊卖东西,另一方面,国家的经济政策逐渐开放,为老百姓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宽松环境。在鄂城,建设街(旧名西街岭)就成了个体经济的发源地,最早的一批个体户都是在那里挖到了“第一桶金”。

  当时,建设街人民电影院、新华书店到大西门广场两边有不少人摆摊设点,大概是因为大西门广场和电影院附近人流量比较大的缘故。在第一批个体户中,周克云(外号“周不错”)就在那里搭了个小棚子,两三个平方米,卖过卤鸡蛋,摆过小人书摊,做过布头生意。还有卖炒货的闵忠良,搞工艺装潢的傅仲秋,做绸布生意的夏伯康、付斯章、王治元,做鞋袜的余协斌,卖水果的郑琼花,做糕点的胡友珍,做汽水饮料的周保乐,做餐馆的杜作仁等都从这里起家。他们也是鄂城的第一批“万元户”,我印象最深的是杜作仁、周克云。

  杜作仁是全家下放后回城的,回城后他先做小吃。后来,打起家传的老字号招牌,开办“杜海记餐馆”,“杜海记”的招牌菜是烧鱼、清蒸鳊鱼及鱼面、鱼圆子,味道好且便宜,早点只要1元钱一碗,结婚办酒到“杜海记”在当时是比较体面的。“杜海记”生意兴隆,盖起3层小洋楼,红火了10余年后改行了。

  周克云(“周不错”)和我打交道较多,因他曾在西山采石场拖板车,与我是同事。“周不错”能吃、能喝、能玩、会说,乐观风趣,遇到什么事都喜欢编顺口溜,他卖东西时挂在嘴边的顺口溜就是:“我叫周不错,专卖便宜货。只要你来买,买一个送一个。”“周不错”开朗、幽默的性格为他做生意打开了财路,老远,他就跟人打招呼。有一次,一位杜山镇三山村的妇女在他店里买布头,没带足钱,“周不错”笑哈哈地说:“没关系,你拿回去做衣服,什么时候有钱再送过来,别忘了把你湾下的姑娘和媳妇们带到这里来买东西。”那位妇女没想到还有这么大方的生意人,自然回乡后大夸“周不错”,为“周不错”做了许多免费的广告。

  这个故事的流传,当然离不开“周不错”自己的宣传。

  后来,狭窄的建设街已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规划建设了新的小商品集散地——八卦石市场和明堂市场,老建设街上的生意人逐渐搬出并发展壮大,但第一批个体户的名字及故事,却留在了老城关镇人的心中。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