跽龙一字排开
在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有一个民俗项目不仅少见,其中一个字也较陌生,它就是“月山跽(念jì)龙”。
2月12日,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月山跽龙成为市级非遗的第一个龙游本村的日子。当天,牌灯引路,6条跽龙、5条滚龙巡游月山村的大湾、小湾,并按习俗翻山过岭。所经之处,灯神临户,燃香放鞭,恭敬礼迎。当晚,在月山村的广场上,锣鼓喧天,喝彩阵阵,舞龙“斗舞”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
月山村位于梁子湖畔,全村1300多户4200多人,杨姓为主,分9个村民小组,聚居成镇,成为不多见的江南较大单姓自然村落。
今年80岁的杨启绪不仅是月山跽龙的传承人,也是两届月山杨氏家谱编修的主编。据老人家说,自己还是十来岁的孩童时,就跟村里的大人一起玩龙灯,“月山的村名是因麻公梦月而来,跽龙的习俗是由珑公梦龙产生。现在的跽龙形状,跟我小时候见过的一模一样,没有改变。”
月山跽龙翻山过岭(前为跽龙,后为滚龙)
舞龙“斗舞”
历史上的月山是一座梁子湖的湖岛,清代地方志这样记载:“一座半规形之山独浮水中,大风鼓浪摇撼山崖,远望犹如一弯明月涌出海上。”岛载山承,因地形地貌而得“月山”之名。
不过,对村湾名字的来源,当地杨姓族人更乐意接受来自家族的传说,“麻公梦月”才是他们心中最好的故事。相传,早在元朝中叶,江西吉安的一支杨姓族人计划外迁,其先祖杨麻公梦月入怀,“意思是,麻公梦到一个形似月亮的地方,水美地肥。由此,就带着这支族人来到梁子湖畔,奠基月山。”杨启绪解释道。
杨氏族人落脚月山,披荆斩棘,开创家业。到了杨氏珑公时,这支杨氏族人已是人财兴旺、填湖千顷,拥百马百舟。相传,珑公梦见了吉安家乡跽龙,便将跽龙这一习俗带到了月山,这时已到明正德年间。
跽,是长跪的意思。作为传统习俗,龙灯可游、可舞,怎么会跪呢?这与流传于家族中的“孝子跪母”传说有关。
相传,月山杨氏家族还生活在江西的时候,村里就玩起了红、黄两色长龙。一次龙灯玩毕,有一家兄弟两人沐浴净身,接两颗龙珠回家,以盼家中早添子嗣。在族人的簇拥下,哥哥双手捧着红龙珠,弟弟捧着黄龙珠,在锣鼓鞭炮和吆喝声中一路向家中走去。
走到离家不远的木桥时,突然狂风大作、雷电交加,桥面断裂,走在前头的两兄弟手持龙珠坠入水中。一声巨响,狂风骤起,掀起一人多高的浪头,兄弟俩被卷入水中,红、黄两道亮光直冲水底。不一会儿,风停雨住,大地恢复了平静,人们赶快将此不幸的消息告诉了两位兄弟的父母,其父母悲痛欲绝。
七七四十九天后的一个深夜,两兄弟的母亲梦见了儿子,只是跪在门前的儿子已是人面龙身,口含龙珠,一个红头红面,一个黄头黄面,且头上均粘着蚂蟥、螺蛳等水中之物。母子连心,母亲深知这是儿子们此生再不能尽孝奉母之意,便说:“孩子,你变成龙是天意,要多做善事好事,造福于民,不要想家,莫来看娘。只要心里装着娘,就是最大的孝心。”
听娘说完,两个人面龙身的巨人连连点头,长跪难舍。第二天,这位母亲将所梦之事告诉族人,族人认为这是两位神仙降临,真龙现身,当即聚集断桥处跪拜。为纪念两位龙神,乞求平安赐福,护佑五谷丰登,这支杨氏族人便依照梦中场景,按其形态制作了跽龙灯。
“这支杨氏族人迁到梁子湖畔,也就有了月山跽龙,从珑公到现在已有500余年。”杨启绪说,跽龙是月山龙灯习俗的主要组成部分,与之配套的还有滚龙和乐队。
按照习俗,月山龙灯三年一玩,一玩三年,通常出行的是跽龙5条、滚龙4条,俗称“五龙送福”和“九龙下海”,其中红色跽龙为大湾扎制,黄色跽龙为小湾扎制。跽龙造型高大,全高6米左右,身径近3米。人形脸谱,龙形身躯,将龙、神、人的特征显示一体。
500多年来,月山跽龙赓续未断,“就是在特殊年代,我们也会在月山岛内玩龙,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家庭幸福。我现在年纪大了,也有了年轻人接力传承。”杨启绪高兴地说。
在元宵节的巡游队伍中,月山龙灯的乐队由一群10多岁的少年组成,敲打的曲目是行锣三连曲,“这支曲牌是月山自创传承到现在,我们俗称‘猴子翻山’,孩子们学习已有一两年。等他们长大了,力气足了,就可以执龙巡游。”乐队的组织者、教练杨大革说,“我是这么走过来,我的孙子进了乐队,也参加了今天的巡游。”
现在,月山村已成立月山龙灯协会,制定了月山跽龙传承制度与民俗活动保护发展计划。
全媒体记者 李洪江 胡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