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一路欢歌到新疆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5-01-14 语音:播放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有这样一批极普通的建设者不能被忘记,他们跨越千里来到天山脚下,用双手在广袤的新疆大地上辛勤耕耘。1959年,我市有3695人怀着建设祖国边疆的激情,一路唱着歌儿来奔向新疆。从西山风景管理处退休的徐敬华就是其中一位。凑巧的是,徐敬华的老伴王耀芳也是到新疆的支边者,而且是上海人。昨日,记者聆听了这对老夫妻的新疆支边故事。
  人物小档案:徐敬华又名熊学启,1944年出生,鄂城城关东门人,1959年进疆,1979年携家回到鄂城。
  A、全城都唱《新疆是个好地方》
  1959年5月,一支新疆工作组从武汉来到鄂城,在大西门广场的司令台上搭台演出,演了整整三天。主要内容就是一面介绍新疆,一面为在建的新疆化工二厂招工,还挂了许多照片。三天的演出,使整个城关镇的人都唱起了《我们新疆是个好地方》的歌曲。
  我13岁就参加了工作。那时,锻压机床厂也招工,我参加招工,没被录用。我家兄弟多,家境不太好,我跟父亲说想到新疆去,父亲想都没想答应了。于是,我赶紧跑到设在胜利街的报名点报名。之后,那些招工的人就敲锣打鼓到我家报喜去了。
  B、报名后每人奖励一袋芝麻饼
  报名后不到一个星期,我就被通知到原人民电影院(现在花仙子旁)集中,准备进疆。集中后,一人发了一套新衣被,一提袋干粮,里面有芝麻饼子。那时,正在缺粮的时候,这一袋干粮可金贵了,平时一般人哪吃得上。
  当晚,我们打地铺睡在人民电影院。第二天,从鄂城老火车站坐闷罐车出发。我们这一批一共有200多人,大多数都是二十五六的年轻人,我只有15岁,属比较小的。
  火车到了郑州,我们下车被分送到各地学习,有到北京的,有到天津的。我是到天津大沽化工厂学习,一起去的有25人。可是,到大沽化工厂,人家看我太小,不让进厂房。没办法,我就只好天天在宿舍里玩。吃了玩,玩了吃,也很快活。后来,有8个人被退回了,因为年龄太小。
  两三个月后,我们回到了郑州,也是没事干。领队就给我们这些小工人每人每天发一块钱,让我们上街买东西吃。我们真正到新疆是在9月中旬,也就是说,中途用了四个多月。
  C、一路看到几次海市蜃楼
  那时的铁路还没到乌鲁木齐,我们是在星星峡下的车,然后坐汽车进疆。
  那一路,经过的尽是沙漠、戈壁,汽车经过时沙尘飞扬。我们坐在没有篷子的车厢,一路享受着“沙尘”,一路高唱着《我们新疆是个好地方》,欢快地前进。
  坐汽车进疆,都是从一个兵站出发,到下一个兵站吃饭休息。虽然我们吃一路的灰,心里却是非常高兴的。这让我见到以前从未见到过的景象。
  走着走着,突然发现前方有一大片湖,湖水好清、好蓝,湖边有房子、有人。我喊起来:“前面有湖,到湖里去洗澡啊。”可是,等到车子跑到跟前,却是一片戈壁。这是怎么回事?这可是我头一次见到。
  我好奇地问坐在驾驶室的领队,领队说这是“海市蜃楼”。但不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就是说,那景是假的。”我似懂非懂地点头。想不到,一路上出现了几次海市蜃楼。
  坐了整整三天的车,我们到了乌鲁木齐。
  到乌市,第一件事就是奔向小溪。
  我们的脚一踏上乌鲁木齐,其实就是正在建厂房的工地上,第一眼看见的不是别的,而是一条浅浅的小溪水。大家飞奔过来,脱下衣,赶紧清洗浑身的尘土。
  正当我们高兴地戏水时,许多当地人趴在小桥的栏杆上好奇地看着我们这些外地人,并且叽哩咕噜地开心地说笑着。
  我被分配到了化工三厂。由于仍在建设之中,我每天在基建指挥部打打杂,后来被调到新疆化工局当通讯员,1960年还到东北一家化工厂学习了一年多,1961年底回到新疆。
  1962年,全国许多工业项目下马,我所在化工厂也不例外。我被安排到了石河子农八师143团,从此跟农业生产打上了交道。那时,新疆的农业生产跟内地不一样,大部分是机械化,我一直主要做果园工作。我所在的连队,是值班连队,亦农亦兵,穿的都是没有领章帽徽的军装。
  业余时间,我还参加了文艺宣传队。每到节假日,我们都要到“老乡”(我们对当地村民的称呼)那里慰问演出、打球,有些“老乡”的篮球打得特别好。他们一见我们就说“亚克西”。
  (徐敬华 口述   记者 李洪江 整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