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浓故乡情 拳拳报国心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5-01-14 语音:播放
和傅老联系采访很顺利,一讲明意图,他就答应了。我们长舒了口气,要知道,联系“天南地北鄂州人”的采访对象不是件容易的事。
  再次和傅老打电话,我们已经是在北京了,到北京刚安排下住宿,我们第一个采访的就是傅老,傅老详细告诉了我们去他家的具体路径。由于对北京不熟悉,我们比约定时间晚到了半个小时,来到傅老家住处门卫一问,老大爷就热情地告诉我们“傅主席已经下来等过三次了”。果然一通电话后,傅老很快就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给我们泡上一杯绿茶后,傅老的话匣子就在幽幽茶香中打开了。
  坦言游子心声
  海子红芙一隅开,
  波光柳影伴亭台。
  和风薰醉他乡容,
  疑是江南入梦来。
  2001年,傅老同友人游览北京的什刹海(北京方言称作“海子”),不由想到了家乡的洋澜湖,他即兴做诗一首。虽然定居北京数十年,但傅老一直把自己当作“他乡客”,他在书画上的落款总是“鄂州赤子”,因为他的家在那里,他的根在那里。
  傅老说,对家乡他有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自己参军时只有15岁,一晃已在外50多年,五十年代基本没有回家探亲,六十年代正值动乱无法成行,多年来,他只回家乡十几次。1998年回家乡时,好多地方他都认不出来了,2005年听说央视《走遍中国》要播七集鄂州的纪录片,他早早守候在电视机前,一集不落地看完了。
  虽然回家少,但是他家乡感情和亲情观都很浓。在与家乡的亲友通信时,傅老多次提到“人到晚年,思乡之情日切,故园的变化总令思乡游子梦萦魂绕。”
  傅老最珍爱的一本书就是二弟傅庸武写的一本《抔土集》,“想家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也是对家乡的一种回忆”。
  难忘军旅生涯
  投笔从戎少年郎,
  保家卫国赴疆场,
  虽知征战生涯险,
  纵死犹闻侠骨香。
  多年后当傅老回忆自己的从军意图,引用了曾写过的这样一首诗。
  15岁那年傅庸威参军了,远在齐齐哈尔的第七步兵学校是当时聂荣臻元帅号召全军学习的优秀军事学校,作为首批学员,他们都是按当时苏联步校教学大纲结合我军特色进行训练的。傅庸威所在的那个学校完全是按照苏联的军校兴建的,训练特别苦,但装备条件特别好。当时每个学员队都有一个小俱乐部,就是有一间大的房子,墙上有许多图片,正中间的那张介绍了“射击英雄魏来国”,魏来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又善文又善武,傅庸威很佩服,看了之后羡慕得不得了,所以练射击时特别用心。
  傅老记得,第一次打靶,他特别认真,第一枪就中了个10环,可那么大的声响,把15岁的他吓着了,第二枪却跑了靶,射击最忌讳的就是这个。所以第三枪没让他打,傅庸威憋气得很。当时自己是机炮队的,射击是最基本的科目,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一关。他平常勤学苦练,从害怕到不害怕,最终成为班上的佼佼者。
  故乡,难以割舍的情怀
  一次军事演习时,他编入炮弹兵,拿的是步枪。当时有一个600米的小人头靶,机枪手打了两次没打下来。情急之下,傅庸威端着步枪将它打了下来。
  1954年傅庸威以甲等生从步校毕业。1959年国庆10周年之际,全国要召开第一届运动会。解放军代表队为了在全运会上取得好成绩,在全军举行运动会,傅庸威以优秀成绩被选入解放射击队担任教练,从此他与体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八一队的10年,是傅庸威事业的辉煌时期,当时全国著名的射击运动员全在八一队,全国射击比赛的金牌几乎全被八一队包揽。1964年,雅加达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我国选拔10名队员参加,其中来自八一队的就有7个。
  1984年,傅庸威割舍穿了33年的军装,以正团职转业到北京市西城区体委工作。
  心系体育事业
  傅庸威就成为北京西城区体委一把手,经他手的资金上千万元,但他退休后买房时如果不是儿子帮忙他连买福利房的钱都付不起。2个儿子的工作他从未过问,但是他却帮助许多素不相识的人在京城落了根。
  体委有个老同志,从1950年就开始申请入党,一直表现很好,口碑也不错,只因解放前读高中时,参加了国民党,所以一直没有批准他的入党申请。傅庸威一上任就把这个人的入党问题按程序解决了。
  还有个北京小伙子,下放到山西插队,与当地的女青年结婚了,为了回城,他只有选择假离婚。可即便如此也得有单位接收才行,他的电器维修水平在当地很有名,回北京后,他听说体育馆在做大工程,就直接找到体委办公室,问需不需要进人。当时场馆建设正在找这样的人才,傅庸威二话没说就答应了。小伙子回去办手续的时候,家里人都不相信,他妈说:“你在体委又没花一分钱,你别想那么好的事!”第二次见傅庸威时,他私底下对傅庸威说:“有件事我得告诉您,我是假离婚,我算是欺骗了组织。”傅庸威见他是个老实人,就问他爱人是干什么的,听说是干财会的,当时正好有个二级单位正缺会计,傅庸威就对他说:“你们两口子我们都要了。” 后来,小伙子的媳妇凭自己的实力,考上了公务员。小两口都十分感激傅庸威给了他们这样一个机会。
  但傅庸威也并不是事事都当老好人。一次,区里有个领导打招呼某高官的儿媳妇要进体委,他当时答复别人:“体育人才我们欢迎。”不久,区领导打来电话:“人家告你状了,说你不找她。”傅庸威一听这话,心想还没进来就这样硬顶着不要。
  说到这,傅老动情地说:“凭良心办事,该怎么来就怎么来。请家乡报的记者给家乡父老带句话,在外50多年,我没给咱鄂州抹黑”。
  运动员和军人的秉性,使得傅老一直信守着自己做人的准则,时时处处都光明磊落。
  采访结束后,傅老执意要将记者送到楼下,并一再嘱咐下次再到北京一定要把他的家当成落脚点,长辈一样的叮咛,这让刚到北京的我恍忽觉得陌生的北京因为有了这乡情而变得格外亲切。(记者 罗琼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