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三岁老人章甲回忆连队与志愿军战歌的故事

“雄赳赳气昂昂”出自他所在的连队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1-03-04 语音:播放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十五冶社区一栋普通民居内,被十五冶社区居民们亲切称为“老革命”的93岁老人章甲,端坐在客厅沙发上。面对来访记者,他一如往常,不自觉地哼起了令人振奋的熟悉旋律——《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彼时,去年11月4日下午,记者为采访章甲书画作品而来,却无意发现他曾参加过抗美援朝,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歌词就出自他所在的连队。

  章甲何许人也?章甲于1928年生,祖籍鄂州,入伍前为鄂州一公学教师,1949年6月参军,入朝后任炮一师27团干事,又接任26团5连指导员。1964年转业至地方,1988年9月从中国十五冶金建设集团公司离休。

  近日,记者再次登门拜访,屏声聆听了章甲老人讲述峥嵘岁月里的故事。

  投笔从戎,入伍后还是“教书”

  1928年9月25日,那是一个秋天的午后,我出生在鄂州农村。说起来,我出身家庭还算殷实,父母识字做小生意。我幼时念过旧私塾,后来到武昌读了师范,毕业后返乡在老家一公学教书。

  那是1949年夏的一天,我将满21岁,在老家教书也有3年了,但我总感觉这乡下教书生活缺了点什么。那时,国家初平未定,我觉得自己更应该出去闯荡一番,建设国家。那一夜,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次日一早,满怀一腔热血的我敲开公学校长办公室的门,递交了辞呈。在没有告知家里人的情况下,我揣着些钱粮,只身前往武昌投奔姑妈。放下教鞭,离开那熟悉的三尺讲台,是有不舍,但我不后悔。

  可在武昌闯荡的日子更像漂泊,姑妈因为搬家,我并未寻到她。幸运的是,在我盘缠将尽时,我考入了四野特种兵青年干部学校,投笔从戎。四野是当时的主力部队,我很激动。

  1950年初,我随部队北上至黑龙江开荒种大豆。后随部队入朝,五次战役我都有参加,特别是在铁原阻击战中,协助9连工作。当时连队为防止美军反扑,9连以党员为主组建反坦克爆破小组,我以团员身份申请参加,得到了首长的嘉奖。

  从警卫连文化教员,到27团青年干事,再到26团任文化教员和5连指导员,我边作战边教战士文化,说白了还是“教书”。没有条件就在地上的雪面上写字,像老式学堂一样,把字词编成歌曲传唱,还能鼓舞士气。

  “雄赳赳气昂昂”出自我的连队

  1952年,任26团5连指导员时,我是从麻扶摇手中接任的。当时“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已在军中广为传唱,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而这首《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就是指导员麻扶摇在煤油灯下酝酿出来的“出征誓词”。

  1950年的10月,我所属的部队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一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一师改称的,奉命第一批入朝作战。在开赴前线前夕,部队层层召开誓师大会,就在誓师大会前夜,炮一师全师都在热火朝天写出征誓词。当时我任连队的文化教员,麻扶摇任指导员。我记得他比我年长1岁,东北人。

  写出征誓词的任务首当其冲就落到我们这些指导员和文化教员的肩上。平时我们教战士们文化,他们就在决心书上写下“保卫和平、保卫祖国、保卫家乡”的语句,有的高呼“横渡鸭绿江”的口号,他们的发言都提到“打败美帝野心狼”的誓词。这些铿锵誓言就都被麻扶摇记录在小本子上。

  麻扶摇按上级要求写动员大会的发言稿。在昏暗的油灯下,他挥笔写稿。但他总觉得只写“服从指挥,严守纪律,不怕牺牲,敢打胜仗”似乎还不够劲,应该有几句响亮的誓词,才能把指战员的战斗激情更好地表达出来。于是,战士们喊出的那些激动人心的词句便从脑海中蹦了出来。

  后来在动员大会上,麻扶摇挥动着拳头,慷慨激昂地朗诵了这首自己创编的诗,“雄赳赳,气昂昂,横渡鸭绿江……”会后,他的这首誓词被抄写在连队黑板上,还在团誓师大会上进行了宣读。随后誓词被师部的油印小报登了出来,师文工团还谱成曲子,进行演唱并教唱,一直唱到了朝鲜战场。

  麻扶摇代表连队作的誓词是怎么变成广为传唱的战歌呢?我后来才知道是新华社随军记者陈伯坚在他的战地通讯里写到了这首誓词,被《人民日报》刊登在1950年11月26日的头版。随后,远在北京的音乐家周巍峙为誓词谱了曲。最后就成为我们熟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我和麻扶摇只是短暂的相遇,但至今还记得我们共同的连队,26团5连。

  在朝鲜期间,我曾三次受奖,立三等功一次。1957年志愿军全军撤出朝鲜,随部队到广东后,我在26团开展军训工作。1959年,广州军区选定26团5连为炮兵军事训练示范连。

  离休后,发挥余热继续“教书”

  1964年我转业至公安系统,10年后调至鄂黄一带,最终在黄石落根。我平时爱好书法,在中国十五冶任职时,那《十五冶报》的刊头就是出自我的拙笔。

  “稀龄莫怨桑榆晚,银发只求乐趣多。”这便是我和老伴荣佩华的晚年生活写照。老伴是上海人,我与她相识于广东部队,我在部队舞枪弄棒,她在医院治病救人。

  可我们都有共同点,就是喜好笔墨和有颗慈悲之心。老伴荣佩华当时就约定说,参军保家卫国,转业地方建设祖国,退休后也想为社会做点贡献。

  自1988年和1989年我们离退休后,就在社区每年开办寒暑假读书班,教社区小朋友读书写字画画,讲“一把炒面一把雪,难忘江山云和月”的抗美援朝故事,小朋友们很受教育。

  老伴做过十五冶医院副院长,退休后家里一度成了义务卫生所,按摩、量血压等义务服务在社区很受欢迎。我和老伴这些年还得过“黄石市十佳恩爱夫妻奖”“湖北省文明家庭奖”“黄石市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

  但在人后,我也会思念我的那些战友。去年创作《抗美援朝》书法作品,我只想让后来人铭记那段历史,牢记抗美援朝精神。

  (来源:《东楚晚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