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能臣陈中孚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2-07-06 语音:播放

□ 陈建成

  陈中孚(1767 年―1826 年),字允臣,号心 畬,湖北武昌(今湖北鄂州市)人,嘉庆六年(1801年)殿试二甲第十三名进士。

  陈中孚是中华民族义门陈氏后裔,他继承发扬了义门陈氏“忠、孝、廉、义”的治家传统。

  嘉庆十三年(1814年),任山西道监察御史转掌山东道、主张稽查库藏、严核保荐及科场防弊三事。后任给事中,擢河东道兼山西河南盐运使。姚暹渠淤塞,河水倒灌盐地,他筹措疏凿,商民得利。任宁绍台道时,大修境内水利。甬东(今浙江舟山岛)原通海船,后商人来者渐少,他着意招徕,商贾复聚,贸易大兴。道光元年(1821年),调任台湾道,后提升为四川按察使,又调任广东,沿海有匪徒骚扰商民,他严加取缔。

  道光五年(1825年),任漕运总督。史载,在担任漕运总督时,陈中孚考虑到各省的粮食北运京城,大部分靠运河内运,由于河道淤塞,运输十分困难。陈中孚便会同两江总督进行实地勘察,奏明皇上,组织百姓,疏浚河道,治理沿途大湖,以利蓄水,不仅有利于漕运,而且也有利于百姓。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而陈中孚为治理清朝时的自然水患,为官25年,最终溘逝于任上。道光六年(1826年)五月,他突发脑溢血,病逝在广东巡抚的案台上。

  时间虽已过去了近200年,山西、山东、广东、浙江、福建、河南、云南、江西和家乡湖北鄂州,至今还在流传着他辅佐嘉庆、道光两任皇帝治水、治国可圈可点的故事。

  陈中孚去世后,清道光皇帝评价道:“……伊办事实心,克勤厥职,年力尚强,方资倚界,兹因病溘逝,特堪珍惜。”

  《清史列传》中,还详细介绍了陈中孚任山西监察御史,奏请皇上加强户、工部两库管理,以防“日久弊生”。并严惩贪赃枉法之徒,体现其刚正不阿、疾恶如仇的性格。对于国家科考和考察官员,其谕曰:“国家登进用人,不能竞拘资格,秉公核实,必系循声确著之员,方予保荐。”《清史列传》中还特别提到他在任漕运总督时,商同琦善等大臣“趁水落归漕,迅速相度机宜……俾河流畅通,清水得以蓄足,刷黄治河利漕,渐复旧规”。

  《陈中孚年谱》一书的编者陈宏斌先生撰文认为,陈中孚是“科学治水的能臣,济世惠民的贤臣,作育人材的良师,忠孝和善的楷模”。

  现在,中国第一档案馆和故宫博物院保存着与陈中孚有关的千余份奏折。分析奏折,可以发现,勤能补拙的陈中孚成为那个时代处在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准确地说,他是嘉庆皇帝的“御察”干吏,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

  更不为人知的是,他在请示道光皇帝的奏折中,多次提到惩治大西洋人(英、法、德、意等国)鸦片之毒的方案方法和建立慈爱医院,救治小西洋人劳工(东南亚诸国)的慈善之举。还有,他曾毫不手软地借东风,用排刀智灭水鬼(日本人和东南亚人勾结为集团的海盗),还了广东及南海的一片安宁。

  虽然保留在家乡鄂州葛店的与陈中孚相关的人文遗址已荡然无存,但其“主敬为学,不苟异同”、“平心为体,实心为用”的能臣形象和业绩,在多类历史资料中均有记载。

  近悉,《大清中丞陈中孚》一书将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清史人物陈中孚将有血有肉推介在读者面前,它是一部清史画卷,更是一部历史经验教训的明镜,以史为鉴。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