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玉雕人柯建辉——把玉石当作人生“作业本”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4-01-24 语音:播放

玉雕创作中的柯建辉

  与西山公园相邻的寒溪路口,有一家小小的玉器店,柯建辉的玉雕工作室就在这里。店面不大,故事不少。

  在鄂州,柯建辉算是“孤家寡人”。因为,他是从鄂州走出的第一位玉雕艺人,到目前也只有他一位。3年前,新冠病毒疫情突发,柯建辉从苏州回鄂州便遇到了封控,“没办法,我只好把在苏州的玉雕工作室关了,就在鄂州开了间工作室。”

  在这间小小的工作室里,诞生了一件主题为《力量》的玉雕作品,“那时我被封控在家,反正也没什么事做,我就琢磨着怎样表达一下自己的感受。创作这件作品,前后花了一年多时间,2021年底才完成。”柯建辉说。

  这是一件9.5厘米×8厘米×17厘米的和田玉(籽料)玉雕,一只刻有党徽的强有力的手、圆雕的黄鹤楼、两面代表雷神山和火神山医院的锦旗、“武汉必胜”四个合体工艺字,构成了整件玉雕作品的内涵。

  “高浮雕、阴雕、镂空雕、圆雕等玉雕技法,都在这件作品里得到体现,特别是‘武汉必胜’四个字在玉雕界很少见。它采用的是合体工艺,从正面看上去就是‘武汉’二字,侧面看去则是‘必胜’。”柯建辉讲解道。

  柯建辉祖籍黄石大冶,上初中时,随家人落户樊口街道旭光村。打小,柯建辉就喜欢动手雕刻。在樊口中学上学时,不少同学找他刻私章,有的还用细绳穿起来挂在脖子上,“工具就是旧钢锯条,掰断后磨成刻刀。材料是旧牙刷柄,掰断磨平后再在上面刻上同学的名字。”

  小时候,除了牙刷柄,江边的鹅卵石也是柯建辉雕刻的用料。“人家用笔在纸上写字,我用锯条尖在石头上刻刻划划。”柯建辉回忆道,“那时候,课余没什么玩的,石头上刻字、雕像,是我最快乐的时光。”

  长大成人,工作之余,雕刻仍是柯建辉最大的爱好,不过,他已开始有意识为自己打下美术基础。2005年初的一次偶然机会,让他专注于雕刻。

  那次,他不小心打碎了一枚鸡蛋,发现打碎后的鸡蛋壳内外色差很大,他试着刻了一枚五分硬币,感觉效果不错。从此,一发不可收,柯建辉的雕刻水平也不断提升。

  2008年迎接北京奥运会,30岁的柯建辉在一枚蛋壳上,雕刻出了奥运吉祥物——五福娃。鸡蛋内,还装有一盏小灯,柔和的灯光里,五福娃好像在翩翩起舞。

玉雕作品《力量》

2008年蛋雕福娃

  “当年,省市媒体还报道了蛋雕福娃。后来,我雕刻了50多件作品,有的还被人拿去收藏。”柯建辉说。

  与玉结缘,似乎也是一念之间。柯建辉说,玉与石尽管“同门”,却有着天壤之别,“再说,玉雕是中国的一门传统艺术。自古,君子佩玉,玉在山而木润,玉韫石而山辉。我就想,石头是自己的‘草稿纸’,玉石才是我的‘作业本’。”

  琢玉,先识玉。于是,过了而立之年的柯建辉特意来到新疆和田,在昆仑雪山下的玉龙喀什河道上,他从采玉人那里弄明白了什么是山料、什么是籽料,“最初的想法,到那里捡一块和田玉。结果,什么也没捡着,淘玉不是那简单的事,非常辛苦。”柯建辉笑道。

  到了新疆,柯建辉拜师学了三年的玉雕技艺。在那里,他又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用玉石雕成一部触摸屏手机。

  这款“玉石手机”,不仅可以正常拨打电话、发短信,手机屏幕还可调为手表状态。除去中间机芯部分,外壳全由玉石制成,表带长约18厘米,机芯长4厘米、宽6厘米。手机机芯是柯建辉拆开手机后,请朋友帮忙改装的,其余部分都是他花4个月“玉雕”而成。

  “当年,我花5000元买了一块和田玉料,浪费了三分之二才做成那个手机壳。后来,还申请了专利。”柯建辉笑着说。

  从那之后,柯建辉开始“玉雕”自己的人生之路,在玉石上“写”作业,先后在乌鲁木齐、苏州、武汉等地,开了自己的玉雕工作室,有的作品在江苏获奖。

  玉不琢,不成器。玉石天然,形意去雕饰,“目前,还真没出什么自己最得意之作,只希望一件作品比一件作品更好。最开心的时候是雕琢一块玉石后,大家说‘构思与工艺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全媒体记者李洪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