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祖利在微修黄庭坚塑像泥稿
三国仿古战船泥稿
鄂州西山松风阁前,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塑像执笔凝神,飘逸从容;葛山葛洪道观,三清塑像仙风道骨;黄石东方山上,文殊塑像性灵智慧……
是谁之手让这些塑像动人传神?
他叫徐祖利,一位与泥打交道30余年的鄂州民间泥塑家。塑像的诞生地位于西山街道塘角头村徐家老屋,在近千平方米的车间里,红泥、木架、玻璃钢是构成塑像的基本材料,一把泥塑刀、一张设计文稿、一双玩泥妙手,徐祖利玩泥从少年玩到了中年,从鄂州玩到了全国各地,有的作品还被带到了泰国。
徐祖利对泥塑艺术的认知,来自父亲徐火银对他的耳濡目染。徐火银是塘角头村当地知名的老民间艺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走村串户做家具油漆、彩画、床雕、泥塑和画中堂,有的要在纸上画稿,有的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勾线条、画画,成了我们兄弟四人儿时的最爱。”
在徐祖利的记忆里,上小学时,他们兄弟常常一起灯下画画,一画就是一个通宵,“其实就是临摹小人书,拿起笔,我们一钻进画里,根本就忘了时间。”在父亲的熏陶下,徐祖利兄弟四人均与艺术结缘,老大擅长写意山水画、老三擅长工笔画、老四凭着兴趣和爱好走上了艺术专业教育岗位。
上中学时,因擅长画画,20世纪80年代,徐家兄弟还被邀请做了2件同龄人少有的事——一件是他们被邻村请去画中堂,整整一个月,百户人家的中堂都被他们画了个遍;一件事,就是当年建鄂州市文化宫,那是一组仿古建筑,两边有壁画,壁画的任务就交给了徐祖利兄弟。
“一面白墙交给我们,连画稿也没有。没办法,我们到处找资料,请父亲和其他老师指导,才算完成了任务。”徐祖利回忆,“那一次锻炼,是一生的记忆。”
由画转向塑,徐祖利的第一件作品是位于葛山上的葛洪塑像。那年,徐祖利才20岁,接到的同样也只是一句话和一处安放塑像的空白场地。
怎么办?得先找感觉。徐祖利去市图书馆找资料,到长春观、宝通寺、归元寺找灵感。红泥土,从山脚挑到山上炼泥;自己动手锯料,搭架构型。整整3个月,一尊3米高的葛洪塑像在徐祖利手中诞生,“一些信众看了,还以为是一位老师傅做的。”
早在1990年,徐祖利便被父亲送到福建学习传统泥塑。在实践当中,徐祖利也在不断积累自己的理论知识。那一年,徐家兄弟中的老四考上了美术专业,弟弟带回来的美术教材成了徐祖利的“充电宝”。
徐祖利的一双手与泥结缘了,有一件作品还被带到了泰国。那是1998年,徐祖利受邀到湖南平江一座寺庙塑像。没想到,那里有一位泰国居士,看到徐祖利的塑像神情相融,便请徐祖利帮他雕一尊佛像带回泰国。泰国是佛国,佛像制作水平不低。尽管是木雕,徐祖利还是接受了挑战。因为,在钻研泥雕的同时,他对各种材质的雕塑也在研究当中,“就这样,那尊50厘米高的樟木雕像被带到了泰国。”
2004年,徐祖利的泥塑技艺迎来一次转型,由传统的释道塑像向历史名人领域探索。当年,徐祖利的父亲徐火银已开办了工艺品制作厂。当从《鄂州日报》上看到是老乡程正瀛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报道后,他非常感动。得知鄂州市修建程正瀛故居,而又遇资金不足的困难,老人回到家里和儿子徐祖利商量,决定拿出3万元,义务制作程正瀛故居塑像。
这又是一次大难度的泥塑创作。如何展现程正瀛在辛亥风云中的铁血精神,父亲带着徐祖利多次与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馆、程正瀛的亲属、鄂州研究辛亥革命的学者交流,几易其稿,由最初的正面立像确定为手握步枪、曲步前行的侧身像。
“塑历史人物是第一次,用新的材质也是第一次。这次,在我的提议下,把过去的红泥材质换成了玻璃钢。而玻璃钢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年中只有秋季才是塑像的黄金时间,为了做这尊塑像,我们还推掉不少大订单,一门心思为程正瀛塑像。”徐祖利回忆说。
经过3个月努力,程正瀛塑像终告成功,被安放在程正瀛故居,成为鄂州纪念辛亥革命的一处地标。
以泥为稿,炼泥30余年。现在,徐祖利已有自己的创作团队,运用古今工艺,创作原生态泥塑、木雕、石刻、金属雕塑、传统生漆脱胎,以及现代复合材料等各种材质雕塑作品,其作品遍布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河北、山西、广西、青海等地。
在鄂州本地,除了松风阁前的黄庭坚塑像外,长港镇地标雕塑《农垦长港》、观音阁里的塑像、西山吴王避暑宫读书堂里面的吴王孙权、议政殿卫士铜像,以及吴王避暑宫里长7米的实木三国古战船,都是徐祖利及其团队的作品。
一生只做一件事,与“泥”一生都是缘。2019年,徐祖利参加“湖北工匠杯”技能大赛——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大赛,获泥塑竞赛项目优秀奖。今年,就泥塑这项民间工艺,徐祖利已提交申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全媒体记者 李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