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李洪江
4月12日上午,在位于鄂州西山的万籁声墓前,来自福建、浙江、山西、江苏、四川及湖北武汉、鄂州等地,共计50余位万籁声先生的亲属、弟子及相关人士齐聚于此,共同缅怀这位鄂州籍的一代武林宗师,并到葛店寻根。
缅怀恩师,祭扫师墓,已整整30年,郑钟国是万籁声的嫡传弟子,也是此次活动的召集人之一,“年年都来,风雨无阻,老师的德艺影响了我一生。”
万籁声,1903年出生于鄂州市葛店镇,曾在原“南北大侠”杜心五门下研修武艺,成为继杜心五之后的自然门中第一人。20世纪40年代中期,万籁声定居福州。新中国成立后,万籁声在全国武术界享有“武林文星”之盛誉,并留下了《武术汇宗》《万籁声武术教范》等著作,成为中国武术理论研究的经典之作,其入室弟子有3000多人,再传弟子逾万人。
20世纪70年代初,郑钟国跟随万籁声一名早年弟子习武学艺,后经其引荐,拜万籁声为师,“那时候,习武学艺是很辛苦的,每天三四点起床,跑到老师那里练功。”年逾古稀的郑钟国回忆过往仍历历在目。
“老师最喜欢悟性好、能吃苦的孩子,不吹牛,我就是其中一个。不过,有时想偷点懒,老师也是会骂人,真打人的。”师生情谊就在点滴之中厚积,一毛钱的故事深深刻在了郑钟国心中。
那一年,一练完功,万籁声就掏出一毛钱给郑钟国。拜师学艺三年,郑钟国第一次遇到这种场景,“当时我有些诧异,跟老师说,您都没收我学费,还给我钱?我不能要。”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郑钟国仍显激动。
“拿着,你们都是穷孩子,家里都不容易。”万籁声一边说一边抓起郑钟国的手腕,把钱塞到他手里。被老师一抓手腕,少年郑钟国就真实感受到什么是真功夫,再加上旁边的师兄说:“拿着吧,老师对我们也是这样的,都把我们当成他自己的孩子一样。”郑钟国第一次收下了老师给的钱。
“其实,心里还是蛮高兴的,说明老师认可我了。拿着老师给的一毛钱,知道我去干了什么吗?3分钱一碗的锅边糊,连吃3碗,还剩下一分钱买了一颗糖,那恐怕是我一生吃得最甜的糖。”郑钟国笑着回忆说,“后来,老师给我的钱不断增多,五毛、一块,直到十块。”
那时的日子过得都不容易,不到20岁,郑钟国就顶母亲的职进了福州的水产部门。借工作的便利,郑钟国留了个小心眼,捡一些剩下的小鱼给老师送过去,“老师喜欢吃寸长的小鱼,我用自己的方式感恩老师的爱。结果呢,老师给我的零花钱更多了。”
1990年底,郑钟国到日本打工,跟老师辞行,“那次,老师特意叮嘱师母做了一碗太平面,面里有两个荷包蛋,意思是希望我在外平平安安。没想到,这是我跟老师的最后一面。1992年8月8日,老师去世的消息,是我给妈妈打电话才得知的。这是巧合,也可能是缘,如不打这个电话,我就不知道这个不幸的消息,当时我就叫妈妈赶紧到老师那里去祭拜。”
万籁声在福州去世,骨灰葬回老家葛店。1994年,从日本一回来,郑钟国就联系前往葛店祭拜之事。1995年清明节期间,郑钟国联系几位师兄前往鄂州,“先坐火车到武汉,然后在武昌火车站租一辆小面包车,直奔葛店。”从这年开始,郑钟国和他的师兄一起30年祭扫师墓风雨无阻。
2005年,万籁声墓正式迁入鄂州西山,那里也就成了郑钟国和他的一众师兄缅怀先师的地点,“现在,最高兴的事就是,鄂州有了自然门传人,前来祭拜的也有了年轻的弟子代表,弘扬中华武术,传承自然门武学后继有人了!”
在当天的祭扫过程中,鄂州市相关方面还带着寻找到的万氏祖谱,与万籁声儿子万枝鸣及其亲属一起研究万家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