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友燕
在汀祖镇王边村方家湾,有位历史人物不为外人所知,却被族人常忆,他就是生于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的方澥洲。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三月初十,26岁的方澥洲到江西新昌、宁都、龙南等地任职,当地名士曾为他撰联:“永日高怀常寄鹤,一年清俸半抄书。”
方澥洲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方承梅,年八十,仍志在诗书,课读子孙。其父方天台,亦博览群书,并承先志择依山傍水湖山之地,为培养晚辈读书建听涛山房,藏书连云。
方澥洲自幼论事明断以理,尤好古文诗词。癸未年(公元1823年),方澥洲出任宁都州司马。
宁都州学院的田产长期被有权势之恶人霸占。方澥洲到任后,查清盘根错节,严惩暴徒,收回田产复租,且租金全部用于学院日常费用,并带学官到学院授课,以敦品励学,仅月余,学校恢复正常。每逢初一和十五,他亲自到学院审查学生优劣,优秀者给予免除课租学费等奖励。
江西宁都梅江书院因经费不足荒废,一直无人过问。方澥洲来后,找书院院长及老师询问了解情况,将一些贪赃枉法之人按名治罪,并根据个人能力重新任职,有犯科例者处罚金,以继书院膏火。有了地方政府支持,学院很快恢复教学,学生也越来越多,学院规模随之不断扩大,宁都百姓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方澥洲逾格培养人才,不遗余力,虽卓见成效,却不喜欢宣扬。百姓商议额联以颂其德,方澥洲知道后,连夜将额联上所署之字更换,百姓见方澥洲不愿接受大家的感谢之情,于是在方澥洲父母寿辰时去祝贺,感谢其父母教子有方。
方澥洲从政之余,常研究历史、博览群书、抄录典籍,朋友赞其有春秋时期鲁国名臣季文子之遗风,州中名士送来对联云:“永日高怀常寄鹤,一年清俸半抄书。”
离任宁都时,县城内张灯结彩,城外沿途也挤满了送行挽留的人。梅江两岸,彩桥鼓角,灯延数十里,民众徘徊至深夜。见此情景,方澥洲感慨道:“我非有德于士民,而士民独厚者益,令我愧也。且余来迟去速,欲为未得为,既无以报,去所自信者,此去惟风清两袖,月明一身,以对士民。”
公元1824年,方澥洲接旨,持檄文赴龙南县任知县。途中,方澥洲留心海内民情,下马车巡历四境,访察了解民间疾苦。因南边地域辽阔与广东接壤有关,始兴、翁源、连平、和平,四县自古为商贾通衢要地,崇山峻岭,奸匪潜穴,非官营驻守,法则难及,于是,他在偏僻镇所设拦卡、添壮役,日夜巡逻,缉拿匪徒乱党,逐渐四境清复。接着,又据情形请建设司署衙门、观音阁以助声势弹压,并在城内外设栅栏示严,夜晚无人敢出。
龙南县书吏营私舞弊,方澥洲到衙门后,开除害民差役廖胜等人,除陋习,不畏强权,洞察其奸。每日白昼坐公堂之上审理案件,执法严明,百姓来听,如同闹市。夜晚,衣不解带研判案情。初到衙门,就将一些好打官司欺诈贪利者和纵子逞凶者,详细查办。岁贡生张仪成父子赞其说:“法者,民之父母。”
方澥洲十日左右,整肃士大夫的风气,有人来告状,控告双方还未到堂对质,事情原委却已了解清楚,龙南县百姓议论纷纷,感叹道:“固然不乏能人,但从未见过有人能十几日将民风治理变好。”
龙南县政教法令久未得到有效推行,旧典诸废。方澥洲来后,五十日恢复法令,并率学官同往乡村宣讲,诏令绅士和老人接见,告诫士大夫和民众要敦崇礼让,做盛世良民,各安其业,守望相助,并编连保甲,以防隐匿匪徒。同时,要求书院善气迎人、训士立品、力学笃行,并找各地商人筹集资金修缮书院,自己愿意捐膏火一切。
方澥洲在龙南县任职两月余,刚澄清地方官吏的作风,正要举行初次考试时,忽闻家父去世,悲痛万分。龙南县士民闻讣后,皆撰挽联,设立牌位,祭奠三日。奔丧回家途中,宁都与龙南两地的百姓缟衣素车送别数十里。
后,方澥洲因病未再复出。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九月初九,方澥洲在家中去世,享年5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