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解读“鄂君启节”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4-08-29 语音:播放
“鄂君启节”中的“鄂”为地名,“启”是鄂君之名。“鄂君启节” 系青铜铸造,共出土5件,舟节(为水陆通行证)2件,各长31厘米,宽7.1厘米,节面文字错金,各有9行163字。车节(为陆地通行证)3件,各长29.6厘米,宽7.3厘米,节面文字错金,各有9行154字,合在一起则呈圆筒状,现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A、“鄂君启节”是对鄂州为楚国鄂君启封地的认定
  “鄂君启节”的资料发表之后,在学术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1958年殷涤非、罗长铭的《寿县出土的“鄂君启金节”》,郭沫若的《关于鄂君启节的研究》,商承祚的《鄂君启节考》;1963年于省吾的《“鄂君启节”考释》,谭其骧的《鄂君启节铭文释地》、《再论鄂君启节地理答黄盛璋同志》,黄盛璋的《关于鄂君启节交通路线的复原问题》,殷涤非的《“鄂君启节”两个地名简说》,商承祚的《谈鄂君启节铭文中几个文字和几个地名等问题》;1982年黄盛璋的《鄂君启节地理问题若干补正》,朱德熙的《鄂君启节考释(八篇)》;1989年,《朱德熙古文字论集》;1972年3月,日本学者船越昭生也著有《鄂君启节考》等。
  这些论文的相继发表,在对战国晚期经济社会等方面提供研究的同时,也给学者们证实了鄂君封邑的存在,一致认定鄂君的封地就在今湖北省鄂城(现鄂州市),使鄂邑在楚国的地位更加明晰,楚国伟大诗人屈原在《涉江》中有“乘鄂渚而反顾兮”的诗句。《涉江》中的鄂渚与“鄂君启节”铭文中的“鄂”—— “战国楚境内之鄂皆为东鄂,特别是与鄂君启节同时代屈原辞赋中之鄂,确为东鄂无疑”, 肯定了“鄂君启节”中的“鄂”即为鄂渚,鄂渚实为鄂州诸湖的别名。
  B、“鄂君启节”为研究战国晚期楚国税法提供了珍贵史料
  鄂地水网纵横,是楚国的船舶制造基地,鄂君启为了抓住商业贸易发展的机遇,很想利用水运发达的优势参与商运。
  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朝廷特用青铜铸造了“鄂君启节”,并颁发给鄂君启,实现了鄂君启的“简化交通关卡手续,迅速发展商运贸易的构想”。 “鄂君启节”是我国最早的经商免税通行证。楚国幅员辽阔,城邑数百,均设水陆关卡,税官驻守,征收往来商队关市税。“鄂君启节”以国君名义铸造并颁发给封君享有免税通行的待遇,说明当时就有官商的存在。
  细读铭文也不难看出,即使有了这样的节符,也不是至高无上的,铭文规定了享有这一特权的封君所持有的舟车数量、经商路线、货物种类、行程期限、免税范围、纳税程序等方面,必须是在一定范围内。
  “鄂君启节”铭文记载虽极其简略,但印证了楚国曾经实行了征税制度以及纳税人(主要是贵族富商)享有的免税特权及其诸多限制,这在我国税收史上是不可多得的实证。
  另外,“鄂君启节”单位换算的折算方法,也为后秦计量单位的统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鄂君启节”铭文中规定陆上运输以五十车为限。如用马牛等牲畜来驮载货物,则集十匹以当一车;如用肩挑,则二十担以当一车。所谓“以毁于五十乘之中”,就是必须把牲畜驮载的、用人肩挑的折算好,从规定的五十乘中扣除。这样在运输的通行证上明文规定,陆地以五十辆车为限,水路以一百五十只船为限。这样的规定一方面说明战国中期以后,各国商人水陆运输物质的规模已经很大了,另一个方面也说明战国后期在经济活动往来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大小单位换算的办法。
  C、“鄂君启节”是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信物的重要物证
  “鄂君启节”铭文注明的舟节路线为:“自鄂往,逾湖,上汉,庚鄢,庚芑阳,逾江,庚黄,逾夏,入汜。逾江,庚彭,庚松阳,入浍江,庚爰陵。上江,入湘,庚邶阳;入庚鄙;入资、沅、澧、油。上江,庚木关,庚郢。”专家们大量研究证明,鄂君启节中凡是“内”字都是指的由大水进入小水、由主流进入支流,表明那时长江主流水道只能位于华容隆起以南,四水分别入江的史实。它也表明是楚怀王对鄂君启水运路线的规定,也说明楚国当时建设用于粮食运输和交易的水路交通干线已经非常发达。加上春秋时代著名的吴国江淮运河,《史记·河渠书》记有从黄河通往淮水的鸿沟,楚国的通往汉水、云梦泽的运河,吴国的通往三江五湖的运河,齐国的通往菑水、济水的运河,蜀地成都的运河(都江堰)等。可以窥见春秋、战国、秦代各国进行的水陆交通与关津的建设和水利开发。
  “鄂君启节”铭文记载,详细规定了车舟数量、行程期限、所经城邑和运载物品种类。这些对于研究当时楚国境内的水陆交通提供了珍贵的史料。以文物资料求证交通史,也逐渐成为许多交通史学者习用的研究方法。
  符信是通信的信物,即通行的凭证,有符有节。节,是身份证明,供使者或商人在路途中使用。战国时期,别的诸侯国也用符信,但所见不多。“鄂君启节”是楚怀王颁发给鄂君启的水陆通行符节,铭文显示这个通行符节的持有者除沿途所享受的特权外,还必须遵守沿途水陆运输的范围、船只的数量、载运牛马和有关折算办法,以及禁止运送铜与皮革等条文规定的物资。据专家研究,此时的“节”相对于“符”来说,更方便,更实用了,这也说明战国晚期已经进入邮驿的简书与符信的时代,它对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等都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
  D、“鄂君启节”是研究楚国铸造术
  和符节防伪工艺的实物典范 秦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文字改革就是其中之一。将文字统一为小篆,作为政府颁发的通用字体,推行隶书的使用,把隶书作为小篆的辅助字体。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楚文化不同于中原文化,楚系文字秀丽瘦劲,结体修长的特点被小篆所吸收。“鄂君启节”是楚系文字的代表之一,节上金错铭文312字,字体似草叶篆,线条细长飘逸,横竖笔划交叉处,常常以圆点装饰,好似点点明星散落于字里行间,非常美观,是金文书法中的精品。“鄂君启节”的出土是我国古文字研究的重要发现,它为研究楚文化提供了珍贵资料。
  “鄂君启节”因由楚王所颁,楚工官司督造,器物金碧辉煌。又因其特殊用途,制作极其精细,为防奸杜伪,在镶嵌工艺的基础上进行“错金银”再创作,故又称“错金鄂君启铜节”,这在同期出土文物中是很少见的,足可说明当时楚国的手工业在冶铸方面已有很高的技巧和精湛的防伪技艺。
  “鄂君启节” 貌似楚王对鄂君启享受免税特权的恩惠,但无不体现出对鄂君权力的限制,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楚王的上下级关系。楚国在维护政权的利益上所实行的严厉的关卡税制,即使是国内封君,在车、舟的数量,行程期限,所经城邑,运载货物等方面都有详细规定。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文化是国家之根,民族之魂。“鄂君启节”等极具代表性的出土文物是鄂州市的记忆和名片之一。然而,这样一件极具个性的出土古宝却仅被专家学者们关注,养在深闺少有人知,不得不说是件憾事。
  在我市城市建设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建议用城市雕塑和其他文化形式向世界展示“鄂君启节”的风貌,是对传统“鄂”文化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利用。□张昌谷
  延伸阅读
  金银错
  铜器表面镶嵌着金银丝,构成瑰丽的图案或具有艺术化的铭文,叫做“金银错”。如战国金错“鄂君启节”就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目前我们能见到最早的错金银青铜器,就是一件错金铭文的栾书罐,是春秋中期的,器高48.4厘米,素面,颈至肩下,有金错铭文5行共40字。目前,我们尚未见到比此更早的错金青铜器。
  自公元前六世纪金错铭文开了个头,从此之后,竞相仿效,风行了近1000年,其高峰期是春秋后期至汉代。
  金银错本身是一种装饰工艺,为了追求装饰美,铭文从此发生了变化,铭文的位置,从器内移于器表,并刻意进行经营。金错铭文一般使用各种美术字,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吴越鸟虫书。
  有些青铜器金错铭文,虽然不是鸟虫书,但也有图案化、艺术化的倾向。如1957年安徽寿县出土的战国金错“鄂君启节”,上有金错铭文312字,字体似草叶篆,横竖笔划交叉处,常常以圆点装饰,非常美观。
  以错金为饰的青铜器,鲜见伪品,大概是因为此工艺极难仿制,即便有伪作,也容易被识破的缘故。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