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紧急提案重现一处历史遗迹
吴王钓鱼台走出典籍的幕后故事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5-01-12
语音:
登吴王钓鱼台,临江风而观浩荡长江。在我市沿江三国吴都风光带中,吴王钓鱼台已成一标志性建筑。据著名考古专家、已故南京大学教授蒋赞初考证,此钓鱼台为古武昌钓鱼台,被称为中国十大“古钓台”之一。
2年前,三国吴都风光带二期工程竣工,吴王钓鱼台也从1700余年前的历史时空里走出,登台亮相于现代人们的视野当中。“这个古遗址的重现,与我的一份提案有关。”昨日,市政协委员、我市知名文化人士艾三明对记者说。没想到,一处历史遗迹的重现,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
《三国志·吴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权于武昌,临钓台,饮酒大醉。权使人以水洒群臣曰:“今日酣饮,惟醉堕台中,乃当止耳。”张昭正色不言,出外车中坐。权遣人呼昭还,谓曰:“为共作乐耳,公何为怒乎?”昭对曰:“昔纣为糟丘酒池长夜之饮,当时亦以为乐,不以为恶也。”权默然。有愧色,遂罢酒。
这便是著名的三国历史典故“张昭罢酒”。典故中提到的“钓台”,就是鄂州的吴王钓鱼台。宋代《寿昌乘》记载:“权按水军,讲武阅军于此。吴王是政之暇,汇集群臣宴会,钓鱼为乐。”
“从历史文献中考证,在这里,孙权钓鳊鱼,宴会上吃的也是鳊鱼。这鳊鱼,后来被称之为武昌鱼。”艾三明说,“那么,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遗迹,大家为什么只知道它的名,而不了解其的确切地址呢?”
原来,在鄂州,社会上流传说,钓鱼台在雷山处,于上世纪50年代大办钢铁时已被炸毁。再加上,千百年来,江水改道,河岸变迁,吴王钓鱼台的遗址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就这样,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历经10余年的搜集与考证,目前,我正在编写一本《武昌鱼之谜》的专著。通过史料的考证,我发现吴王钓鱼台的准确位置应在大北门江边,也就是现在的雨台山林家河处。”艾三明说,“南京大学教授蒋赞初在《鄂州西山志》序中写道:其东麓沿江之雨台山一带,当即孙权大宴群臣及泛舟其下的钓台所在。”
二
2009年的一件事,令艾三明记忆犹新。那年,艾三明得知,鄂州三国吴都风光带二期要在林家河处规划设计一个景点,叫“吴王祈雨台”。
一听这事,艾三明不是一般的着急。“祈雨台,在这里既没有历史记载,也没有民间传说。如果这一设计得以实施,吴王钓鱼台怕真的要永远被湮没于历史之中了,这也将成为鄂州人永久的遗憾。”艾三明说,“怎么办呢?这可是火烧眉毛的事情。”
当年10月,艾三明与同样关注此事的友人万其文商量后,又找到市博物馆的专家共商对策。当天晚上,艾三明连夜起草《关于在我市沿江三国吴都风光带(二期)中增加“三国吴王钓鱼台”的提案》。提案中,他紧急呼吁有关部门将吴王钓鱼台遗址补充建设在三国吴都风光带中,并付诸实施。
第二天,艾三明就将提案送往市政协提案委员会。见事关重大,市政协提案委员会打破常规,在非“两会”期间将此提案受理,并于2009年11月5日审定同意立案,同时建议承办单位作为紧急提案办理答复。
三
“为了增强提案的分量,加快办理速度,我们又奔走相关单位以争取支持。这事,一刻也不能耽搁哟。”艾三明说。
此事得到了市文体局与市文联的大力支持。“其中,市文体局还专门向市住建委发了2个函,一是《关于建议在沿江三国吴都风光带恢复吴王钓鱼台的函》,二是《关于再次建议恢复吴王钓鱼台的函》。我们的努力起作用了啊!”回想起此事,艾三明欣慰地说。
2009年11月20日,艾三明被邀参加落实这份紧急提案的现场会。2年之后,吴王钓鱼台终于落成。这一重要的历史遗址终于从典籍中走出,重现于人们的眼前,其建筑面积为300平方米,工程总投资100万元,全部为仿汉代建筑风格。
“晋灭吴后,著名军事家陶侃为武昌太守,曾于这里布列军阵。按照规划,吴王钓鱼台亭阁内还要碑刻历史名人的咏钓台的诗句,比如,庾信、谢朓、李白、黄庭坚等。”艾三明说。(记者 李洪江)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