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元年镜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5-01-12 语音:播放
1999年6月的一天,郑州市一位王姓收藏者来鄂州旅游期间,在一村民手里采集到一枚铜镜,这枚铜镜是农家在菜地出土的。当时王先生采集铜镜后曾拿到鄂州市博物馆鉴赏。经仔细观察,我们确认为真品,是一枚神兽镜。此镜的镜背纹饰中除铸有代表长寿的神与兽以外,在铭文带中还铸有45个铭文,其铭为:“嘉兴元年,太岁在丁巳,帝道始平,五月丙午……”由于这一枚看似普通的铜镜在鄂州的出土,从而结束了中、日学术界对三枚神兽镜的时代及产地问题的一场长期的争论。
  事情要回到数十年前,日本国藏有2枚相同的半圆方枚对置式神兽镜。因镜背的铭文中有具体的年号,因此,学术界将这种铜镜称之为“纪年镜”。从形制及背纹风格来看,此2镜属三国时期的吴镜。
  中国“吴镜”一词的含义,是指以吴王孙权家族为中心的政治集团所统治的地区在三国时代的吴国结束前后所出的铜镜。如果按一般纪年镜看待,日本这2枚纪年镜也没什么特别,与中国江南地区大量出土的半圆方枚神兽镜风格完全一致,应当制造于公元3世纪的吴地。可是一查有关中国历史年表,就出现了问题。在东吴所有帝王的年号中,竟无“嘉兴”年号。因这2枚铜镜都没有明确的出土地点,日本学者西田守夫先生研究了这2枚嘉兴元年镜的年号,又根据铭文中有“帝道始平”及“太岁在丁巳”句,推测此两镜应与中国历史上某一位皇帝在丁巳年登基有关。西田先生的研究方法是尊重历史的,经查中国历史,唯十六国时代西凉第二代君王李歆于公元417年登基称帝,年号为“嘉兴”,这一年的干支正为“丁巳”。一切证据都说明,这3枚嘉兴元年镜可能并非公元3世纪生产的吴镜,而是公元5世纪西凉生产的神兽镜。
  中国学者王仲殊先生,于1995年发表了《黄龙元年镜与嘉兴元年镜铭辞考释———试论嘉兴元年镜的年代及其制作地》一文。文中大胆地提出了以上数镜的产地皆不在西凉,而应产于公元3世纪长江流域的吴国故地。
  仲殊先生认为,孙权的后人、东吴的末帝孙皓于公元265年登基后,改元“甘露”,于当年九月自建业迁都武昌;为纪念被迫害致死而不曾称帝的生父孙和,除进行了昭雪平反外,还追认孙和为文皇帝,命史官为其父作《纪》。作《纪》须有年号,由于孙和未曾当过皇帝,自然没有属于孙和的年号。孙皓在给其父追封年号时,向前推算到公元237年的“嘉禾6年”,又考虑避其父孙和的讳,改“嘉禾”年号为“嘉兴”。平反作《纪》及铸镜纪念,这一切都应发生在武昌。经查,“嘉禾”六年的干支亦为“丁巳”,与嘉兴元年镜上的铸铭亦相同。嘉兴元年镜在鄂州出土,证实了史册中记载孙皓于“甘露元年”(265年)从建业迁都武昌的史实。
  很显然,虽然仲殊先生在理论上有根有据,但在此之前毕竟江南没有出土嘉兴元年镜。
  经常查阅专业考古论文资料的郑州王先生,本就知道上述这些学术争论,当在鄂州采集到这一枚嘉兴元年镜后,亦是兴奋异常。王先生回郑州后,很快写成了—篇学术论文,并将此镜一起带到北京去找仲殊先生。仲殊先生终于见到了这枚期盼已久,并在江南吴国故都的鄂州出土的嘉兴元年镜。看了王先生为此镜所写的论文后,仲殊先生稍作指点,当时只要求王先生请我们写一个此镜是在鄂州采集的证明,然后仲殊先生就将这篇论文送到中国最权威的专业杂志《文物》上,于1999年第11期发表了。
  此镜既在鄂州出土,说明王仲殊先生的观点正确,并说明以上四枚嘉兴元年镜皆属吴镜,亦说明都是在鄂州所铸制。
  王先生考虑到,此镜在鄂州出土,牵涉到了一些历史问题及学术问题,所以,此镜的学术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如果随便将其卖掉,很难保证此镜不会流落到国外去;只有将此镜送回到鄂州,才能真正发挥其历史作用。
  王先生为保住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的历史文物,不理睬高额金钱的诱惑,只接受了自己所付出的等值,毅然要将这枚许多人想买的铜镜送回鄂州。
  □乐卫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