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龙舟缘何独具特色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5-01-12 语音:播放
  鄂州,西周时因此地位于东部,故改为“东鄂”,为楚国的重要封邑地。楚王熊渠封其次子熊红为鄂王,筑“鄂王城”,这里一度成为楚国的王都,别都。

  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曾流放江南,他辗转流离,“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屈原《九章》之【涉江】篇所述途中就乘船到鄂(今鄂州)。屈原在鄂期间多次亲临乡村,行吟樊湖泽畔访贫问苦,与这里的百姓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秦破楚后,在极端失望和痛苦中备受打击的诗人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抱石自沉于湖南汨罗江,鄂州人民闻讯悲痛不已,纷纷用自己的表达方式,举办祭礼以怀念他。屈原之女后到鄂渚寻父还建了一座庙宇。据清光绪《武昌县志》记载:“三闾大夫庙(熊志、邵志均作三皇庙),在县东北,祀屈原。俗传屈原之女寻父至此,故立庙祀之。今三闾大夫庙,在县治小东门外江滨,额题忠洁王庙。”屈原在鄂期间,几次亲临泽林,对生活在沼泽丛林中的泽林人民的困苦十分同情。他安慰贫苦百姓,鼓励他们抗天灾,并传授避瘟疫之良方。泽林百姓对这位忧国忧民的忠贞贤臣和爱国诗人深怀敬意,遂与屈原结下了不解之缘。

  其后,屈原在湖南汨罗抱石投江以身报国,因路途遥远,噩耗传至泽林已是农历五月十五。泽林群众悲痛不已,自发聚集到当日与屈原分别的泽林咀河边,扎制茅船,顺风放送,并向河里抛撒饭菜等,他们希望其漂流到汨罗江去救屈原,祈求鱼、虫别伤害屈原的身躯。久习成俗,以后每年都是如此,农历五月十五就被定为大端午,千百年来,虽然时代变迁,泽林纪念屈原的日期定在农历五月十五至五月十八却从未更改。

  在民间,鄂渚江泽直通长江,屈原自水上而来,踏浪而去,归于水,百姓多以划龙舟于水上祀之。

  每年五月初五,鄂州人聚集在江畔湖滨,通过划龙舟,挂艾叶、菖蒲,包粽子,食咸蛋,点雄黄等民俗,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龙舟竞渡时,多配以本地所产的竹筒雄黄烟助阵,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表达形式发展至今,令世人注重而另眼相待,为纪念屈原而兴的划龙舟活动一直延续至今。《武昌县志》“风俗篇祭礼”中记载:“端阳悬蒲艾,食角黍,泛雄黄酒,系彩辟恶。近水居民竞龙舟,舟绘黄红青三色,沿岸分曹以角胜负,或饷以酒食,胜者得之,曰夺标。”随着泽林地区水位的下降,泽林人不断增加新的纪念内容,直至发展到每年扎制旱龙舟替代茅船“祭游”以寄托哀思。“文革”之中,这一纪念活动被迫停止,1993年,这种以旱龙舟巡游纪念屈原的民俗活动,又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肯定与支持。泽林不但恢复了游旱龙舟、唱社戏活动,还发展了赋诗作文、办书画展等多种形式怀念屈原,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增加了为民祈福的文化内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中,泽林旱龙舟这种全国独有的端午节祭奠活动已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

  沼山镇桐油村一带渔民的这种祭祀方式已有数百年历史,整个祭奠活动既直观地体现了屈原“鸾鸟凤凰,日飞远兮”(《九章》【涉江】)的怀念故土之意,也掺入了民间的龙凤情结,有别于一般单纯竞渡的鼓乐船只跟随,使得祭奠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观赏性更强。这种极具地方浓郁色彩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被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推荐,代表湖北省参加了2009年的“首届中国龙舟文化节”,并获银奖。

    ●谷香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