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的第一辆小轿车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5-01-12 语音:播放
解放初,鄂州只有两条公路,西至武汉,约60公里。
1951年恢复通车,每天对开一班;南至金牛约50多公里,直至1955年正式通车。
1951年,我在谈桥区工作,每逢到县城开会,一律背上行李步行,中途在大冶县还地桥镇住一宿,次日才能到达。
1953年春,我调到县委办公室工作。多数时间下乡,除北边区乡,可按时乘车外,南边几个区乡仍须步行。直到1954年春,为了便利工作,县委才下决心,花钱配置几辆自行车,书记和两位副书记各一辆。办公室和宣传部的干部下乡时间较多,也各配一辆,这是县委机关第一次有了交通工具。
1956年秋,太和区发生了上千群众到金鸡坡取神水事件,地委副书记刘红烽率队,组成地、县委联合工作组,驻在太和区谢埠乡夏家畈村,经过一个多月工作,并帮助群众解决口粮及治病等困难,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一天下午,工作组正在研究总结时,县委办公室来电话,催促当天必须将总结报告送到县城。次日上午报省,时已近下午4时,班车已过。办公室指令要我骑自行车送到县城,为安全起见,由办公室派一名通讯员骑车到铁山相迎。我们在铁山会合时,已是上灯时分,在餐馆各吃一碗面条,又飞车向县城驶去。刚好于8时到达,又忙于投入打印校对。这是我平生骑车时间长(将近4小时)而速度快(约110里)的一次。
1958年,旭光人民公社成立,我被选为副社长,先后接待几十起到旭光参观的外宾。1959年1月,《人民日报》社社长吴冷西陪同东欧6国新闻代表团参观旭光人民公社,回到汉口璇宫饭店后,意犹未尽,指名道姓要我连夜赶去和他们座谈。由省外事处打电话到县委,请县委第一书记石岗接电话,并要求派车送我去武汉,石岗同志苦笑着说:“我们县里哪有小车送?”稍停一会儿,对方才说“通知柯安亭在樊口立等,我们派车来接。”事后得知借用的是省长的小车。
自那次后,石岗便萌生了要配小车的念头。恰好,有人反映汽车站仓库有一辆破旧轿车。石岗立即指令交通部门设法修好,并配备一名技术高超的司机。1959年3月,这辆绛色小车开始启用,除司机外,石岗仅带我随行。开始,不敢走远,仅到石山、新庙,后又到碧石、汀祖,虽说慢速,比自行车还是快得多,况且舒适。
6月的一天,华容区召开干部会,汇报各乡整风情况,这是我们坐小车行驶得最远的一次,听完汇报,在区里吃过中午饭,大家送我们乘车返回。上车后,刚一发动,司机感觉不对头,忙下车检查,发现右后轮被刺破,轮轴上还脱落两颗螺丝。石岗大怒,认为有人蓄意破坏,当即打电话到县公安局,立即派人去调查。这是全县唯一的一辆小轿车,自然也没有修配点。我们只好等待班车回到县城。事后,听说是几名小孩子顽皮所致,而这辆小车也算完成了它报废前的几次亮相。但它却是鄂城出现第一辆轿车。
“文革”后期,县委会有了一辆吉普车,至于小轿车的使用,那是改革开放以后的日子了。
半个世纪过去,随着生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现在鄂州已是车水马龙,各个行政村通了班车,并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各式车辆遍及城乡,小轿车不仅仅是部门单位的交通工具,而且也为不少城乡居民私人所拥有。
□柯安亭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