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方志《寿昌乘》引出一段秘史:南宋陆军精锐曾驻守鄂州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6-03-23
语音:
近日闲暇,翻阅古籍《宋元方志丛刊》,意外读到有关鄂州宋代方志《寿昌乘》,里面记载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鄂州秘史。
驻扎在吴王城和樊口两处的防江水军寨营房1530间,驻扎在吴王城的飞虎军营房864间、义士左军寨710间,驻扎在三江口的右军寨营房815间,驻扎在葛店白浒寨也有不少营房。驻军人数有:防江水军1826人,飞虎军1000人、雄淮义士左右两军3000人,忠义军2000人,厢军300人,土军50人。兵器有黑漆长枪、半丈红枪、红朱枪四、看枪四、犀皮枪、虎须枪、顺枪二、火枪、长枪、衮刀三、大刀、掉刀、麻札刀、勾刀、刀剑斧钺等兵器种类多达数十种,数量达以万计。
这是《寿昌乘》对南宋时期鄂州军事方面的记载。飞虎军是南宋陆军最精锐的部队,它是由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在潭州任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时创办的,它是长江防线一支重要的国防力量,把飞虎军设置在寿昌,可见这个地区的战略地位非同寻常。
当时的湖北是抗金前线,战略地位最重要的是鄂州、荆州、襄阳,而鄂直通军事咽喉襄阳,这三个州的军事关系到南宋政权的安危,所以朝廷对三个州的军务尤为重视,这也是朝廷为什么将武昌县升为寿昌军的一个重要原因。《寿昌乘》对兵力军备的详细记载,恰恰证实了寿昌军在当时宋金战争中的地位和担当的重要职责。
《寿昌乘》是宋代宝佑(1253———1258)年间编纂的,编者佚名。编者编纂《寿昌乘》的那段时间,正是中华民族的多难之秋,南宋与金国的战火刚刚熄灭,蒙古人的铁蹄又践踏中原大地,寿昌地处战争要冲,遭受战火的摧残。编者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能够真实记载、编纂寿昌军的一些重要档案,其良苦用心,昭然可见,编者虽未留下姓名,但他的业绩足以福荫后代、辉耀百世。
《寿昌乘》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它比鄂州另外一种方志《武昌县志》的历史要久远得多。把乾隆版、光绪版《武昌县志》与宋代的《寿昌乘》比较,就发现不仅内容不同,而且体例迥异。
其实,《寿昌乘》原本早已亡佚,后由清代侍读学士文廷式从《永乐大典》阳韵“昌”字下辑佚,藏于翰林院中。光绪三十三年(1905年),曾担任《武昌县志》总纂的柯逢时,听说文氏辑录《寿昌乘》一书存世,便向在鄂的陈士可学部求借,借到此书后,柯氏如获至宝,立即出资刻印,使得《寿昌乘》一书在世间流传。
《寿昌乘》记载武昌郡县学,始于宋代庆历(1041———1048)年间,学校开始建于城中心,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迁至南湖之滨,嘉定十五年(1222年)朝廷升武昌县为寿昌军后,改为军学,宝庆三年(1227年)重建,有校舍五十间。嘉熙元年(1237年)再次扩建,有祭祀先师的大成殿,明伦讲堂,还有斋舍、仓廪、射圃等。寿昌军在办军学的同时,还创办了南湖书院,该书院在宋代湖北颇有影响,书中记载了南湖书院建于淳佑壬寅1242年,当时的抗金名将孟珙等鼎力资助办学。
《寿昌乘》对学田、学赋、贡士庄田翔实的记载,这是研究宋代土地制度难得的史料;它对兵力、军饷目、兵器目的记录,也是南宋兵制研究不可或缺的历史文献。另外,《寿昌乘》对关隘、古迹、亭馆、宅、城、县、坛、岘、樽、路、臼等也进行了翔实记载。
通常情况下,盛世修志,而《寿昌乘》辑录于乱世之中,并能历经数朝存世至今,其意义非同凡响。《寿昌乘》这一宝贵的历史文献在当今以文化立市的大潮中、在鄂州市的经济建设中,将会凸显不可估量的作用。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