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建国
以“佛理诗”赠送王子立
有耕耘,必有收获。苏东坡对武昌西山佛事义理所下的一番苦功夫,不仅使他跟慧远大师、净土宗结了缘,而且帮助他在人生道路选择上和文学艺术创作上,打开了新天地,开辟了新境界。对此,在不久后他所写的《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诗中就得到了生动展现。
元丰四年三月,苏东坡的爱徒、侄女婿王子立回家乡参加秋试,绕道来看望他,他马上安排一起过江上武昌西山。
在西山寺待客僧舍,王子立一口气连喝了两大杯茶。见其这般喜欢喝此茶,西山寺住持就向他道出了其中奥妙:此茶之所以非同一般,关键是泡茶的水好,用的是武昌西山菩萨泉。接着,他让侄女婿品尝武昌西山寺特色食品。王子立刚吃了两口,便连声称赞,问这是什么糕点?怎么这样脆、这样香?住持回答道:本来这是鄙寺的油炸卷面饼。苏大居士的一句“尔后东坡复来,仍以此饼饷吾为幸”的夸赞,迅速在寺内外传开。此饼便被定名为“东坡饼”。
即将离开武昌西山寺时,从王子立渴望的眼神里,苏东坡看出其心中所思所想,这里面有依依不舍的情愫,有渴求恩师对他这次应试再作指点的期盼。苏东坡非常慎重地想了一想,一眼看见刚饮过的菩萨泉,觉得写一首以此泉为题材的“佛理诗”送给他,既有趣又富有深意。于是,口占《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
送行无酒亦无钱,劝尔一杯菩萨泉。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
此诗起首两句,虽有他仍处在贬谪戴罪之中的自嘲成分,但更是他在自己最亲近的学生面前,重新展现乐观幽默一面的表现。因为他当时即使再穷,也不会穷到真的要用一杯泉水来作为送行礼物。
这是他写给爱徒的一个表面像开幽默玩笑,实际寓含佛理深意的诗句。除了表示送行意思外,还自然通过菩萨泉切入佛境,引出后面带有浓浓佛理的“何处低头不见我?四方同此水中天”这两句诗,就此表达该诗主旨。这两句诗由菩萨泉引入与其相关联的文殊菩萨金像,又切入《楞严经》所载“月光童子修习水观”情形,巧妙点化佛经故事入诗。
“何处低头不见我”一语双关。从表面上看,苏东坡好像是让侄女婿不要太惦记自己,但其主旨是通过佛事释义入诗来表明心迹,对王子立进行指点和祝福。这句诗典用《楞严经》,由月光菩萨修禅入定,其弟子“窥窗观室,唯见清水遍在室中,了无所见”的佛事熔炼而成。“不见我”指的是不见“月光菩萨”。另一方面,就师徒两人于菩萨泉旁告别的实情而言,诗中的“我”又是指代苏东坡本人。但无论对“不见我”作出怎样解读,都透露了一个信息,即形质性的事被幻化消解,留下来的唯有清水般洁净的清净心性。这是苏轼来武昌西山体味净土宗“心静佛就在心中”等理念所得到的感悟。
此诗最后以“四方同此水中天”收束,巧妙通过嵌入“水天”二字,又进一步切入《楞严经》“有佛出世,名为水天,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语义,并巧妙化用唐布袋和尚“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的诗句,突出此诗的佛事释义。诗中的一个“同”字还表明,清净心的获得,不仅自己能够做到,王子立同样也可以做到。以此暗示王子立应以平常清净之心去对待即将来临的考试,表现了对王子立的真切关爱和期望。
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译经讲佛时适当嵌入利用中国文学艺术内容及其表达方式,是其有效传播途径之一,由此衍生出“佛理诗”,这对苏东坡的创作有潜移默化影响。加上他又是一个善于创新的人,因此在诗歌创作中或采摄佛经语汇,或简练佛经事状,或点化佛学义理入诗,大大提升了他的诗歌境界。
不仅如此,苏东坡跟净土宗义理结缘后的一个重大收获,就是促其哲理诗创作上的日臻成熟。这方面的代表作,便是他在武昌西山吟罢“幽人夜渡吴王岘”后,又追寻慧远大师足迹,在其初到庐山布道之寺所写的《题西林壁》。
慧远正是聆听道安法师所讲《般若经》后悟道,创立了净土宗。“般若”用俗语来阐释就是指“智慧”。
如此说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句句闪耀智慧之光的哲理诗,正是融入了慧远法师净土宗义理真传之作。(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