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扩建九曲古亭——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的西山情缘之七(16)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0-08-12 语音:播放

  □ 夏建国

  《武昌九曲亭记》剖析苏公胸襟

  看到哥哥的来信,苏辙既为这一“孙氏遗迹”重放光彩而感到高兴,更为此事带来哥哥“于是最乐”的心态变化而欣慰,他写来《武昌九曲亭记》: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雨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哂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唯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此记开篇就绘声绘色详细介绍了哥哥关心九曲亭重建的情况。然后笔墨重点描写他和朋友们“相与营之”“亭得以广”“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的始末,进而通过建亭探究哥哥“于是最乐”的缘由,并与赞美哥哥“适意为悦”情怀、“无愧于中,无责于外”的追求糅合在一起。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苏东坡寄情山水、乐观豁达、“有乐于是”的仙翁形象。正因为此记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写出了景致美、人情美、哲理美,所以成为中国古代小记类散文的上乘之作。

  后来此记被镌刻在西山九曲亭中。此亭此记将厚重的历史人文色彩和可观可诵的丰富内涵合二为一,成为武昌西山代表性胜景。

  刚刚历经“文革动乱”、从“牛棚”走出的现代作家徐迟,对于苏东坡此举的人文价值及其历史地位,有非常精当的评价。他在写完轰动一时的知识分子题材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后,来到鄂城西山,对苏东坡贬谪生涯感同身受的他,情有独钟将苏公在贬谪戴罪中发起扩建的这座古亭,称为“中国文人精神上的高峰性建筑”!

  这样的评价,是有其充分理由的。中国儒家文人一般将“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人生信条。但在贬谪穷途中,对于事关鄂州武昌文脉传承的事情,苏东坡并没有按“独善其身”信条行事,而是身体力行“相与营之”,这是何等超凡脱俗。

  亭为名亭,记为名记。它们联袂成为苏东坡兄弟俩为中国古代亭台楼阁文化长廊,珠联璧合奉献出的又一绝佳名作。(待续)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