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建国
终生追求“遗爱于民”
说起苏东坡贬谪来到黄州对鄂州武昌民生的关注关怀,早在他尚未过江登临西山时就开始了。
此前的三月份,苏轼从寄居在武昌城的蜀中后辈,也就是客寓武郞洑昌车湖刘郎洑的王齐愈侄子王天麟口中,得知“鄂黄溺婴”之事。原来,当时在鄂州武昌、黄州一带,落后贫困家庭将刚生下来、自以为多余的婴儿立马溺死。他当即不顾“不得签书公事”的“俗人”身份和“度外事”,写信给好友、管辖武昌县的鄂州知州朱寿昌求助建言,遏制了此事。
此后,苏东坡对事关武昌民生忧乐所做的事不胜枚举。除了维修扩建九曲亭,为“流汗升九曲”的西山游人提供休憩、观景场所外,他还将西山周边广泛应用、可缓解种田农人扯秧劳苦的“武昌秧马”,推广到江北、江南不少地方。
在贬谪戴罪、自己“救过不暇”的情况下,苏东坡之所以把武昌民生忧乐之事放在心中,想方设法,倾情而为。这与他终生追求的“遗爱于民”的理念分不开。
来到黄州不久的元丰三年六月,对闻风而动、大刀阔斧拯救“溺婴”的鄂州知州朱寿昌,他专门写词,真诚把“君是南山遗爱守”的赞美之语,送给这位君子知州。元丰六年四月,对将要离任的黄州知州徐君猷,有感于他知黄期间的政绩,苏东坡将黄州安国寺新建的竹间亭命名为“遗爱亭”,并在所写的《遗爱亭记》开篇,将他心中的“遗爱”内涵告诉世人:“无赫赫名,去而人思之。”
事实上,苏东坡正是一个“遗爱于民”“去而人思之”的人!几十年的从政、谪迁生涯,一路不论起伏坎坷,也不论在一地的时间长短,有的地方甚至只是路过落个脚,苏东坡都能像“雁过留声、人过留名”那样,几乎处处“去而人思之”。这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现象。
细细探究分析,苏东坡的崇高人格、卓越成就所形成的赫赫名气,他“奋厉有当世志”“官不在高,有为则善”的追求,以及他乐观的性格、积极的人生态度所带来的走一路就爱一路,在一处就有为于一处,还有他那勤奋笔耕不辍、留痕遗墨不已,这些都是苏东坡在全国不少地方“去而人思之”,神州大地苏东坡逸闻数不胜数的缘由。
对此,《宋史·苏轼传》的评价极为精辟简练:“有德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