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蔓菁
少时坐在鄂州老街头的小人书摊上读《岳飞传》,吟唱“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诗句。岳飞也叫岳武穆,他在泽林岳雨泉边留下的故事,还有多少人知晓,无从考证。
此泉曾是清澈见底的一方小池塘,面积约2亩,当地还用此泉水酿过酒。它与岳武穆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这得从其北上抗金说起。
南宋抗金,多种因素使岳飞想有一个能长期驻军屯兵之地。他看中了据守长江天险要地的鄂州(今武昌),便多次上书宋高宗:此地夏秋则江水涨,隔可以御寇,内足以运粮,至冬后春初,江水浅涩,吾资粮已备,可以坐待。意思是说,自古鄂州武昌在长江南岸,为鱼米之乡,铸剑之地,可养兵、练兵,且进可出击中原,退可防守屏蔽湖广。
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春,帝诏岳飞兼荆南鄂岳州制置使,并赐御礼“依旧屯驻,朕当重真赏典”。这时,宋高宗赵构才算松了一点口。
当年3月,驻扎在九江的岳飞奉命收复湖北、河南六郡。岳家军再渡长江,岳飞将军亲自上阵,在鄂州城下督战,几番云梯架设,宋兵冲上城墙,与金兵肉搏近身激战,占领城墙,城门打开,宋兵向鄂州(今武昌)挺进,并胜利会师鄂州城。到这时,岳家军才能堂堂正正移驻鄂州。根据1985年出土文物证实,岳飞帅府就建在如今的武昌司门口和解放路、民主路的交汇路口西北角。
屯兵鄂州(今武昌)时,岳飞作《小重山》词:“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笼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6月,岳家军再次从鄂州(今武昌)出征,对驻新野的金军进行夹击,金军大败。几日后又大战,金军再败,岳飞命万人大军追击。
7月,岳飞上奏“飞被命于鄂州歇泊,别听指挥,谨已遵依外。契勘兵将暴露日久,皆赤露,天气向寒,衣装未备,欲望速降旨”。从这份奏折上可看出,岳飞为解决岳家军兵将的军需已心急如焚,解决粮草和过冬的军装问题迫在眉睫了。这时,武昌县(今鄂州)就进入了岳飞的视野,成为岳家军筹集运转战略物资的重要基地。
然而,多年的战乱让鄂州武昌等地百姓见到军队就害怕,且躲避。岳飞认为,“一兵之费,常耗三五农夫终岁勤劳所积,不先使民能安其业,如何能够养兵,收复中原。”于是,岳飞约束将士“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来刍者,立斩以循”,这让武昌(今鄂州)的百姓放下心来,并看到了希望。
相传,有一次岳家军驻军武昌(今鄂州)泽林,当时久旱无雨,地里禾苗几近旱死。岳飞将军亲自带领部下在山野间寻找水源,发现一处石岩湿润,他立即命人掘岩破石,果然,地下水源从石岩所凿处流出,如同天降甘霖,缓解了旱情,让当地军民的耕种和饮水得到了保障。
从此以后,泽林的农田有了灌溉之水,百姓有了洁净的甘泉饮用,泽林人便将这口井泉称为“岳雨泉”,以纪念岳飞的恩德。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的夏天,内忧外患的宋金战争局面得到暂时缓和。第二年春天,金军分别被岳飞、韩世忠击退。宋高宗发布诏书,特授岳飞为检校少保,加食邑500户,实封200户,进封武昌郡开国公。由此可见,武昌(今鄂州)是岳飞大将军的封地。
清康熙《湖广通志》记载,岳飞被封为武昌郡开国公后,一次,其子岳霖解押漕粮路过武昌(今鄂州),当地官员与民众设香案酒品欢迎。有一位老妇人拦路而哭道:“相公(指岳飞)今不复来矣!”岳霖惊问其故,老妇人说,她特来向岳相公谢罪。岳霖问及她的丈夫,老妇人说其夫犯罪已为岳将军所斩,众人听了为之动容。
武昌(今鄂州)百姓建有岳王庙,据传地址在老城区十字街汪家老照相馆斜对面。因岳飞一生百战百胜,所以,百姓普遍称岳王庙为百胜庙。
后来,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该处被拆除,建起了鄂城县业余干校,上世纪80年代初又在原址上建起了单位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