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衣服,找谁?找老郭。老郭鞋布服装店就在老郭居住地樊川大道上。一排排各式各样的布匹、一台缝纫机、一件件成人服装,还有数十双老年皮鞋、布鞋,这些便是他的家当。
老郭名叫郭松林,今年71岁,祖籍华容区蒲团乡郭垱村,因长期从事个体工商户,后在樊口街道办事处落户入籍。
说起“老郭”的创业史,还真有些故事。1963年,郭松林14岁时开始拜师学缝纫,当时裁缝手艺好的师傅经常被人请到家中缝制衣服(俗称“乡活”),郭松林看着自己的师傅常被人请去做“乡活”,心里非常羡慕,决心要将缝纫手艺学好。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郭松林终于学成了一门缝纫好手艺,在边实践边“瞟学”的过程中,手艺不断进步,也时时被人请去做“乡活”,先后带了4个徒弟。
上世纪70年代初,郭松林在樊口旅社门前摆了个招牌、搁1台缝纫机,专门从事缝纫手工活,实行来料加工,将别人买来的布根据要求加工成衣服。当时注册工商执照,每月交纳工商税3元。
1982年,樊口市场建成,郭松林在该市场租了9平方米的门面开了个“老郭缝纫店”,经营方式由过去来料加工变为自己买布为他人订制衣服。之后不久,郭松林又将字号变更为“老郭鞋布服装店”,其经营理念是:主业为缝纫,兼营服装,附带卖些老年人穿的布鞋和皮鞋。
郭松林说,当年他在樊口旅社门前摆摊设缝纫点时,做一条长裤是5角4分钱,做一件上衣是8角钱。搬到樊口市场店面,做一条裤子涨到5元,做一件上衣需要8元,价格大约增长了10倍。
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樊口工商所每年都要组织缝纫个体户在樊口市场门前摆摊设点,免费为群众裁剪衣服。这期间,一些群众会带上缝制衣服的面料排成长队,几名裁缝尽量满足群众需求,每次群众都是高兴而来,满意而归。这种为民服务举措一直持续到2009年10月原樊口市场拆迁为止。
“刚开始,搞个体工商户从事缝纫很艰难,而且还有些害怕,怕政策不稳,对自己不利。后来,政策放开了,自己的胆子就大了。随着时间推移,我尝到了从事个体的甜头。之后,我经常帮助别人,也带领一些群众致富,还因此入了党。”郭松林自豪地说。
后来,由于郭松林交税费积极,多次受表彰,先后被推选为个体协会副主任、主任、副书记等职。
前几年,新樊口市场建成,里面全部是农贸,不再设工贸,于是,郭松林原计划在新市场开“老郭鞋布服装店”的愿望未能实现。不管怎样,郭松林说,有生之年,还会继续使用这个字号从事老本行,发挥一点余热。
特约记者汪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