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王故城今何在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0-11-18 语音:播放

 

  □ 李春

  鄂王故城今何在?这个故城说的是鄂王城。当前流传最多的是大冶金牛一说,即“古马迹乡说”。其实,自清末以来,熊红的鄂王城还有一说,也就是鄂城西山(樊山)说,即“鄂县故城说”。

  据司马迁《史记·楚世家》等文献记载,公元前11世纪殷商末年,周朝的奠基者姬昌(史称周文王)礼贤下士,广罗人才,拜年逾九旬的鬻熊为老师,他是楚人的始祖。到了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异姓诸侯,其时鬻熊及子、孙均已去世,于是封其曾孙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多数人认为在丹江口市)”,立国于今湖北西北部的荆山一带,史称荆楚。国都在今汉水流域的丹江口市附近。

  156年后的公元前886年,熊绎五世孙熊渠继位。熊渠在位经过几年治理,得到国人拥戴,国岀力迅速强盛,首先向西扩张,兵占领今竹山、房县一带。

  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78)又挥师沿汉水东下,占领汉水中下游的广大地区,立其“少子执疵为越章王”。接着出汉水顺长江抵达今湖北东部,占领鄂国,封其子熊红为鄂王。故《楚世家》明确指出,熊渠三子所封“皆在江上楚蛮之地”。

  熊红在樊山(又名袁山,今鄂州西山,下同)一带安民建城,所以《名胜志》引《春秋》之语称其地域为“鄂渚樊楚”,后世称熊红所居之城为“鄂王城”。

  2年后,即公元前876年,熊渠去世,熊红受命回国都继承王位。一年后被“其弟弑而代立”,其弟在位长达29年,史称熊延。自此鄂王城因熊红归国而成为鄂邑。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推行郡县制,在此设置鄂县,这便是“鄂县故城说”的由来。

  除了以上所述,还可从一些系列历史、地理典籍及士子文人专著和诗文记载里寻找鄂王故城的踪迹。

  三国时,史学家、医学家皇甫谧在《帝王经界纪》中说:“楚子熊渠封中子红于鄂,今武昌县也。”晋代佚书《九州记》说:“鄂,今武昌。”《太平寰宇记》引《九州记》说:“鄂王城,今武昌是也。今鄂人祀鄂王神,即遗像也。”

  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水经注·江水注》中连续记述——“江水右得樊口”“江之右岸有鄂县故城,旧樊楚之地”“《世本》称‘熊渠封其中子红为鄂王’”“孙权以魏黄初元年自公安徙此,改曰武昌”。这表明长江中游南岸的樊口,熊红为鄂王时的鄂王城、鄂县故城、孙权武昌城都在樊口附近的“旧樊楚地”。

  二十四史的《晋书·地理志·荆州》载,两晋时武昌郡统武昌、柴桑、阳新、沙羡、沙阳、鄂、官陵七县,其中有记载“武昌,故东鄂也,楚子熊渠封中子红于此”,又说“鄂,有新兴马头,铁官”,这就进一步印证了《水经注》的说法。

  唐代学者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引用初唐大型地理著作《括地志》说:“武昌县,鄂王旧都。今鄂王神,即熊渠子之神也。”清楚指出武昌县治就是鄂王旧都。

  南宋初年,浙江永嘉人薛季宣任武昌(今鄂州)县令期间,写了篇《鄂墟赋》,专门记述了鄂王城的兴衰始末。开篇就说:“按籍披图,乃窥鄂墟。”表明他是按照典籍和图册亲赴实地考察,并非岀妄说。紧接着,清楚指

  鄂王城所在位置是“鄂渚缭乎其前,樊山峙乎其北”,即在西山南麓。眼前见到的情景是“有邑无民,荒城已芜”。这就是说,早在900年前,鄂王城就已成为无人的荒城,原因是“红归国废”。

  在薛季宣后大约60年成书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也载:“鄂王城即楚封子红处,在县西南二里。东西九十步,南北百步。”按其所指,笔者推断应在今鄂钢老厂区东部至大旗墩宿舍区、市中心医院老住院大楼一带的高地之上。

  清康熙十二年,任武昌县令已经七年的熊登(今江西南昌人)纂修《武昌县志》。该志在记述鄂州历史沿革时说,“熊渠封其中子红为鄂王”“今县西南二里有鄂王城”。为避免引起争议,其参修人士张子翼特意在“建制沿革”后加上按语说:“楚自子红,提封袁山,有鄂王城,旧矣。南郡隶于秦,江夏隶于汉,樊渚山川如故也。”将鄂王旧城与附近的樊山紧密联系在一起,谓为“樊渚山川”。与康熙《武昌县志》同一时期的《古今图书集成》对此前历朝的说法作了一次总结,明言武昌县治“西南二里有鄂王城”。

  此外,明清时期游历过鄂州的文人士子,其诗文对西山鄂王旧城多有提及,在此不再一一叙述。

  尽管自战国至清代,诸多资料对鄂王城在“鄂县故城”的说法均有表述,遗憾的是,至今未能有物证。

  其实,这种现象并不奇怪。中华文明史悠悠五千年,历史上见于典籍记载而未见其遗踪的城址比比皆是。如云南古滇国,最早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过记载,人们只知其大体方位,由于已被现代文明所覆盖,很难再见其真面目,但丝毫不影响它的存在。

  大概,樊山脚下的鄂王故城也莫不如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