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远芳
孟珙墓位于梁子湖区涂家垴镇下杨村,孟珙为南宋最后一位中兴名将。孟氏原籍山西绛州,其墓怎么会在湖北鄂州?现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孟珙墓与鄂州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
A
孟珙是南宋最后一位中兴名将,其父孟宗政亦是南宋名将。父子二人有大功于社稷,事迹载于《宋史》《一统志》《广名将传》等书,名垂史册,班班可考。不过,鲜有人知道,孟氏父子死后葬于鄂州,直系后裔定居鄂州,至今绵绵不绝。
孟宗政(1164年-1223年),字德夫,原籍山西绛州,其父孟林,从岳飞抗金建功,后移居江南,遂为孟氏南族。他知兵善战,屡败金军,未尝习兵法,而用兵料敌皆暗合。金人畏之如虎,呼其“孟爷爷”。累官至右武大夫、和州防御使、左武卫将军。嘉定十六年病逝,边城百姓衔哀罢市。累赠太师、永国公,谥忠毅。
孟珙(1195年-1246年),字璞玉,孟宗政第四子,南宋名将。曾击败金国名将武仙,并奉宋廷命令,与蒙古大将倴 盏联师灭金,为大宋洗雪国耻。
金亡,蒙古转而攻宋。朝廷派孟珙御敌,孟珙和他的哥哥孟璟 及弟弟孟璋、孟璇、孟瑛等各领精兵,协力守御,屡退强敌。官至随县开国子,宁武军节度使,京湖安抚制置使,封汉东郡开国侯。淳祐 六年(1246年)九月孟珙病逝,朝廷三次赠官,由少师而至太师,封吉国公,谥忠襄,为其立庙,名“威爱”。
孟珙死后,长江防线顿失依傍,没过多久,蒙古铁骑踏破长江,攻灭赵宋。
孟珙墓
红圈处为孟珙墓(航拍)
B
孟宗政墓在原武昌县灵溪乡清水潭,今属大冶市灵乡镇子山村。孟珙墓在原武昌县贤庾乡金紫山,今属梁子湖区涂家垴镇下杨村。直到现在,鄂州孟氏和外地孟氏后裔每年都会前往祭拜。
那么,孟氏父子为何选择鄂州为归魂之地呢?
依据史料分析,有两种可能。其一,可能是死者生前已相度地势,自选吉地。因他们负责江防,转战鄂境,对武昌山川形势比较熟悉。但鄂州水秀地平,平旷无险,似不及荆襄形胜。其二,鄂东南尤其是梁子湖周边,自汉至宋,佛道炽盛,孟氏父子皆近佛好道,故择其地安息。
从三国时期起,吴地的仙道传说就比较流行。据《江表传》载,某天东吴孙策于城楼召集众将和宾客议事,江湖道士于吉正好来到城门下。将领和宾客之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人竟然下楼去迎拜于吉。孙策又惊又怒,命人将于吉处死,以绝后患。
武昌县南灵溪山间,有灵溪观,据《武昌记》载:“(灵溪观)吴介象升仙之地,有鹤笼桥、仙人沼、炼丹井、飞泉石,后桥为雷震,有篆文曰‘神仙广济之桥’。”吴介象是东汉末年著名的道士,与吴大帝孙权有交谊。武昌还有武昌观、紫薇观、虬龙庙等历史悠久的道观。
南宋淳熙年间,张道清(1136年-1207年)奉旨在九宫山兴坛设教,被宋宁宗封为“太平护国真牧真人”,是为九宫山御制道派祖师。张道清在武昌县马迹乡、灵溪乡等地也有不少传说。
而孟宗政父子皆好佛道,孟珙尤其崇儒重道,出入三教。他对《易经》钻研颇深,撰有《警心易赞》。通佛学,与名僧往来,自号“无庵居士”。
由此,孟氏父子逝后均葬于武昌。孟宗政的后代,先定居湖北枣阳,其中一部分迁武昌(今鄂州),一部分再迁汉阳,复迁山东等地,渐次遍及南北。
C
迁入武昌(鄂州)的是后代孟汉一支,他们守护祖墓,渐衍为鄂州著姓。
孟汉为孟珙长子之经,为永州府祁阳令。孟之经临终嘱托孟汉,说忠毅公(孟宗政)、忠襄公(孟珙)的坟墓皆在鄂州(时称寿昌),子孙不宜远离。于是,孟汉便迁居鄂州,并将父亲(孟之经)迁葬鄂州。由此,孟氏家族从此以鄂州为中心繁衍播迁,孟汉为鄂州孟氏的始迁祖。
不过,因父祖皆为南宋将领,先抗金,后抗蒙,故元朝建立之初,孟氏子孙一度处境艰危,或隐姓埋名,寄人篱下,或遁迹草野,潜匿乡村。
直到孟汉之孙孟谷铭,孟氏家境才有所改观。孟谷铭成人之时,元朝已亡,明王朝建立。他奋发图强,建庐舍,置田园,创下一份家业。洪武初年,入庠序,成秀才,直到此时,鄂州孟氏才办理正式的落籍手续。也因此,孟氏后人一度将谷铭作为始迁祖。
孟谷铭殁后,葬于武昌县(今鄂州)城小西方关外潘家垅。现在,鄂州孟氏繁衍传播,广布江南。本市东沟、蒲团、葛店均有分布,周边大冶的灵乡、保安、五里界,武汉的汉口、新洲、阳逻,浠水的巴河、百丈冲,英山孔坊文冲、团风鹞子湖,四川盐源、蓬溪明月场,湖南湘潭易家湾等地,亦有迁出后裔生活。
现如今,对孟珙墓,当地俗称孟珙坟林,又名孟珙林、孟古垴、孟家垅,原为集体茶场,今茶场已废,樟树满山。其墓左后方不远处原有蓼仪寺,亦孟氏家庙,因年代久远,鼎革变迁,寺已毁而坟尚存,2008年曾遭盗。后来,涂家垴镇政府重新修墓立碑,现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笔者以为,孟珙墓所在地徐家桥金紫山,其周边位于湖区,山水秀美,且有武昌鱼小镇、万秀村、南窑嘴等景观,如果以该山为核心建设公园,以南窑嘴、雷家湾等传统村落和金紫山、徐家桥等为配套景观,结合寻根文化,发展文化旅游,或能为涂家垴镇乃至整个梁子湖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