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龙半身铜铸像
贺龙军部旧址纪念馆 记者 盛鑫睿 摄
鄂州城区大北门正街30号,有一栋中西合璧的小洋楼——贺龙军部旧址纪念馆(原北伐军二十军军部旧址)。在大革命时期,贺龙曾率领部队进驻鄂城,就在这座庭院里执行武汉外围防御、清匪除霸、开展工农革命运动等重要任务。如今,这座红色革命旧址已成为人们缅怀革命先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抚今追昔,跟随历史的脚步,让我们再次回顾这段耐人寻味的红色记忆,重温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贺龙军部旧址纪念馆主体建筑分前后两栋,组成一进两重建筑格局。前栋为2层中式砖木建筑,是当年警卫、后勤人员的居所,其梁架形式体现了鄂州城中江边临街商铺的构筑特点。后栋为2层欧式砖混建筑,是贺龙元帅当年的办公室、卧室及军部机关办公场所。
讲解员胡雪琴介绍,贺龙军部旧址纪念馆是贺龙任军长时唯一一处保存完整、有据可查的北伐战争时期的军部旧址,也是贺龙早期革命活动的重要实物见证。展馆共分5个部分,介绍了贺龙元帅的革命生涯。
“乡村少年,胸怀大志”部分,讲述贺龙元帅的少年足迹;“投身革命,威震湘鄂”部分,讲述贺龙元帅革命初期历程;“北伐名将,所向披靡”部分,讲述贺龙元帅的北伐经历;“受命指挥,南昌起义”部分,讲述贺龙元帅参加南昌起义的经过 ;“驻军鄂城,革故鼎新”部分,讲述贺龙元帅在鄂城的故事。
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走进还原当年陈设的旧址,一楼序厅正中央,贺龙的雕塑庄严肃穆。讲解员介绍:“前方这座半身铜铸像高73厘米,寓意贺龙享年73岁。贺龙作为我国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从最初的两把菜刀闹革命,到后来受命成为南昌起义总指挥,戎马半生,以及后来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他用这73年书写了传奇的一生。”
馆内陈列布展以大革命时期为背景,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张张历史照片、一份份文献资料,带我们重温了中国共产党在鄂州这片红色土地上走过的风雨征程。其中二楼一厅“驻军鄂城,革故鼎新”部分,记录了贺龙元帅在鄂城的点点滴滴。
1927年1月,贺龙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九军一师北伐,奉命担任武汉外围防御任务,第一、第四团进驻鄂城。2月中旬,全师各团陆续开抵鄂城县,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十五师,师部机关从汉口迁至此处。3月23日,贺龙通电全国,就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十五师师长,师部仍设在鄂城。
1927年4月,贺龙率领独立十五师北伐进军河南,参加武汉国民政府发动的第二次北伐战争。在北伐中,贺龙战功卓著,率领的独立十五师被誉为“战绩最大、声誉最高”“异常奋勇”的“钢军”。同年6月,贺龙率部回师武汉,奉命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贺龙任军长,驻防鄂城一带,军部机关仍设于此处。贺龙在鄂城期间,治军严谨、爱兵爱民,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给当地群众留下深刻印象。他大力支持工农革命,发展革命武装,建立各行业工会、商会,发展农协会、共青团、妇女协会等革命组织团体,极大地促进了鄂城地区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为保护这一珍贵的红色革命遗址,2012年5月,市政府将贺龙军部旧址所有权收归国有,移交市文物管理部门,随后拨款200万元对旧址进行全面保护修缮。2015年7月,贺龙军部旧址陈列布展工作启动,市政府拨款300万元,按照红色文化纪念馆以及打造成我市重要的国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保护和开放利用范例的标准,以反映历史实物、文字图片展板和场景复原为主,公开向社会收集、征集北伐时期的相关实物、资料。布展工作专班根据收集、征集的实物、资料为基础,邀请省、市专家经过几轮讨论,几易布展大纲,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贺龙(桑植举义到南昌起义)和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的革命轨迹。北伐军二十军军部旧址史迹陈列展览,以大革命时期为背景,对警卫室、会议室、办公室、卧室等处场景进行还原。
2016年3月22日,是贺龙元帅诞辰120周年纪念日,贺龙军部旧址纪念馆举行陈列展览开馆仪式。2016年3月,纪念馆被确定为鄂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被省政府评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被省政府评定为省级国防教育基地。
纪念馆自建成以来,共接待观众38万人次、团体3000余个,其中包括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晓明、开国中将杨秀山之子杨晓哲等。同时,积极配合各单位开展支部主题党日,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作文竞赛、全国宪法日宣传等活动,并送展览进学校、进军营、进社区、进农村,在各中小学开展“了解一段革命历史、讲好一段革命故事”等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如今,贺龙军部旧址纪念馆已然成了鄂州一道亮丽的色彩,更是这座城市“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动力源泉。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让红色故事、革命精神代代相传,永远滋养鄂州大地。
记者 盛鑫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