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蔓菁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鄂”的地方,有密林、湖泊、沼泽、鳄鱼、野兽。夜色朦胧,“嗖”的一声,一支箭洞穿虎头,射箭之人策马上前奔向死去的老虎,下马一看,射中的是一块伏虎状的石头,箭矢没羽。
这是什么样的英雄?原来,射中伏虎石的人叫熊渠。
1
熊渠乃熊杨之子,西周时期诸侯国楚国第六任君主(公元前886年—公元前877年在位)。据《史记》记载,羿号称射箭技艺高,但也不如熊渠、鱋 门之处。这件事被结绳记事,流传至今。
楚君主熊杨五十九年(公元前887年),熊杨去世,熊渠继位。熊渠雄才胆略,是那个时代一位很有远见才识和奋斗进取精神的君主。在熊渠短短几年的治理下,楚国蒸蒸日上,得到楚国各地老百姓拥护。司马迁曾评说:“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蛮夷皆率服。”粮草充足,兵强马壮,于是就有了开疆拓土之决心。
西周后期,熊渠趁周王室衰弱和中原之乱局,自顾不暇时,以“昭王南征不复”为由,首先讨伐西面最强大的庸国(今湖北竹山县),也就是伏羲传法、女娲造人和神农氏尝百草、辨五谷的地方。打击强盛的庸国,不管是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意义都非常重大,这是一次长途奔袭,楚军耀武扬威,向西横跨罗、卢、彭诸国。之后,突攻庸国,速战速决,小胜之后主动撤军,以示各诸侯不要打楚国的主意,解了后顾之忧。
熊渠率军挥师南下,沿汉江直驱而下,再伐扬越(今湖北中部地区),又进一步向东挺进,长驱直入蚕食了整个江汉平原。趁着周天子忙于征战,熊渠接连进军至鄂地,楚国的版图逐渐扩大。
熊渠伐鄂,这个鄂的指向在史学家们研究多有推测,几种说法。当然,最权威的应该是《史记》,《史记》在引言部分有记载,熊渠封其三子为王,“皆江上楚蛮之地”,江指长江,三子封地均在长江沿岸。唐代《括地志》云:“武昌县鄂王旧都。今鄂王神即熊渠子神也。”近年的研究,众多指向鄂王城在今鄂州,辖区就十分广泛了。
2
熊渠打下鄂地之后,给他的三个儿子封王。其中,二儿子熊红被封为鄂王,古鄂国从此注入了蓬勃生机,强盛富裕起来了。
熊红为鄂王,鄂国再继续往东南方向扩展,大冶、黄石、阳新一带大山绵延不绝,山里全是丰富的矿藏,那可是冷兵器时代最需要的,冶炼铜铁、铸剑煅戟、青铜制鼎造镜,皆是春秋诸国君王们多年觊觎的,求而不得的梦想。
熊红成为鄂国君主后,沿江修筑工事,建鄂王都城,开发铁山、铜绿山矿产资源。
出土的西周铜绿山遗址证明,当时采矿技术已比较成熟,有不同支护方法的竖井、斜井、盲井、平巷,有排水、通风技术能力。提升了冶炼技术,当时冶炼温度达到了1200摄氏度、炼铜纯度达到了75%以上。建立完善运输水陆通道,保证开采的铁矿石和兵器输出渠道畅通无阻,源源不断运送的铁矛铜甲成了楚国争霸天下最重要的后盾之一。
鄂国山脉迤逦,湖泊绕城连接长江,长江岸边物种丰富,鄂国百姓取火烧荒,以烧草为肥料种植水稻。
农具也进行了改造,先是在劳作的木棍上镶铁刃,之后发展到镰、锥,鄂国渐渐兴盛强大起来。
3
公元前877年,熊渠去世,二子熊红嗣位,仍居鄂国,一度成为楚国国都。不久,熊红的弟弟熊庇弑兄(也有一说是杀侄),宫廷政变成功,取而代之自立为国君后相传六代,熊勇、熊严、熊霜、熊徇、熊咢 等君主,鄂国昌盛。
周厉王(公元前879年—公元前843年)时期,鄂国君主驭方发动叛乱反周。起初,周厉王与鄂侯驭方还比较友好,有驭方青铜鼎记录两人共宴饮酒的金文铭刻——“子孙永宝用”,不知什么事件反目成仇,打了起来,史上无记载。
遭遇到鄂国百姓拼死抵抗,鄂国几攻不下,周厉王又命大将禹率领大臣武公的私家兵车百乘,厮御两百人,徒兵千人加入周朝大军伐鄂。鄂国城内流血成河,周俘虏了驭方,一举铲除了心腹大患,鄂国贵族被斩尽杀绝,并发布有屠杀令为“勿遗寿幼”,鄂国从此灭亡。
这次战争史实是周朝大将禹在战后为了庆功,铸鼎铭刻记录下来,禹鼎有金文铭刻“扑伐鄂侯驭方,勿遗寿幼”。
后人再查史籍,鄂国再也没有记载的痕迹。从驭方青鼎铭文之后,也没有关于证明鄂国历史的青铜器铭文出土。现存的鄂国史料,也如碎片般散落在史籍的边边角角,根本没有详记。
鄂国都城被毁,熊姓族人亡命天涯,灿烂的古鄂国文明被战争毁于一旦。鄂国虽灭国了,但熊渠这个名字,和鄂国一起被历史记下了。
当年在外祖父熊佛西的书房里,他就告诉笔者这个问题,说很久很久以前有熊姓氏族的一支后人在战乱中,从鄂国走向江西丰城。
可惜,那时的我根本不懂,直至今时,我才知道,自己有八分之一鄂国楚人的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