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庆跃 秦小兵
长江大桥像条巨龙横卧在鄂州黄柏山至黄冈唐家渡的两岸,与之相距不远的三江港码头,塔吊昂头伸臂在江边忙碌着,来往车辆更是马不停蹄。三江,不仅是一本“新书”,更是一本“故事书”。
南宋诗人、词人陆游在《泊三江口》一诗中写道:“迟明离武昌,薄暮次黄冈。勿言触热行,一雨三日凉……尚无车马尘,况复争夺场。徐行勿挂帆,此乐殊未央。”
三江口还是南宋军事要地。据《寿昌乘》中记载,南宋驻扎在“三江口”的右军寨营房有815间。明代初年设巡检司,万历二年设三江口营。明代曾将守备司(其官为正五品)从麻城歧亭迁移至此,管理数县的防务。
三江口曾是长江中下游繁华商埠和往来船舶栖息之所,素有“小汉口”之称。
正是因为依水而生的区位优势,抗战期间,三江口成了新四军南下和北上的主要渡口。
1944年6月的一天,三江口据点日伪军突袭德马乡,无所收获,遂捕捉群众20多人。
为了解救被捕群众,欧正楷率领樊湖总队组成“解救突击队”,摸清关押群众的三江教堂地形。经过侦察,教堂三面有建筑物挡住,一面临江,并有重兵把守,强攻不行只能智取。
樊湖总队组织突击队制定解救群众方案,决定从旁边一建筑物的地下室摸到教堂侧门,然后组织新四军战士从教堂三面进行掩护,让群众从地下室逃出。在德马乡武工队的配合下,军民协力战斗,利用夜间袭击三江口据点,首先除掉在地下室门口的2个伪军,然后快速通过地下室,冲进教堂侧门,当场打死伪军4人,其余伪军见状四处逃散。群众得救了,可是樊湖总队排长吕火林在战斗中牺牲。
这个故事在三江干部群众中广泛流传,每当重大政治活动之际,村“两委”就在党员中宣讲新四军勇救群众的事迹,使大家明白:没有前辈先烈的牺牲,哪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三江村人把这本厚重的“故事书”牢牢刻在心底,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路上奋力前行。5月17日,村“两委”组织党员参加了新四军第五师历史陈列馆和“武汉抗战第一村”,结合参观抗日历史,大家还回顾了五师在樊湖地区抗日的故事等。
“通过参观,我们重温了那段抗日斗争的历史,对我们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更应该继承这种抗战精神,用实际行动续写三江好故事,以告慰先烈。”该村党支部书记袁三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