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塔塆抗日支前故事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1-06-02 语音:播放

  □ 余春英

  1938年10月20日,日本侵略者水陆并进,逆江而上,向鄂城县城关镇发起攻击,驻守在城内的是国民革命军八十三师一部和江防司令部守备总队。

  日军想攻占武汉必先从鄂城水陆并进,进攻鄂城的日军利用炮火和空中优势,不断对城关镇进行炮轰。我方守军在鄂城民众的大力支援下,凭借坚固工事与日军展开激战……

  地处县城南郊的南门塔塆,一群热血沸腾的青年在“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感召下,急切希望投身这场战斗。南门塔塆因南门建有文星塔而得名,据《萧氏宗谱》记载,乾隆辛丑年,萧氏由泽林银山村分别迁居南门塔定居,迄今有200多年历史。之后曹姓、江姓等多姓人家在此落户,虽说杂姓居多,但户户太平,各姓之间相互团结。

  日寇入侵,打破了南门塔塆的宁静。为逃避战火,免遭日军欺凌,老幼只能跑到新庙的大英山、水月山里躲避。10多位20岁左右的“愣头青”结伴参加了支前工作。据鄂州史料记载,日军于10月23日由燕矶登陆成功,陆路部队亦破县城以南的石山防线,两路日军向县城推进,至25日结束战斗。在这几天的激战中,小伙子们冒着战火进入城内,同城内民众一起扛沙包、挖战壕、筑工事、救伤员,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曾参与此战役的一位萧姓老者口述:他生于1917年,日军进攻鄂城前,他才20岁出头。农闲时,同大伙一起进城做“挑夫”,以换取生活费。日寇入侵,使他们对“东洋倭子”产生了极大仇恨,他们自愿加入支前队,在守城部队与日军的浴血奋战中,亲眼见证了侵略者狂轰滥炸,造成大北门、小北门众多商人伤亡惨重的暴行。战斗中,他们一个个血气方刚、奋不顾身,拼命往工事上运送手榴弹、炸药包、石块等,停战空隙,他们积极抢救伤员。因城内损毁严重,民房有限,重伤员就留在医馆,轻伤员则被他们搀扶护送到南门塔塆暂避风险……

  鄂城沦陷后,日军烧杀抢掠、强征民夫、奴役百姓。为了逃避日军和汉奸的清查,他们一行人只好各奔东西,或离乡,或回祖籍,或参加游击队,好端端一个塆子只剩下6户人家30多人。

  如今,这群昔日的英雄早已故去,但他们同仇敌忾、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气节让后人敬佩,更是鼓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