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血的记忆——沙窝翟家湾惨案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1-06-03 语音:播放

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向世人无声地诉说那段滴血的记忆。记者戴静摄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抗战胜利。抗战刚刚结束,蒋介石集团就背信弃义,紧锣密鼓策划内战。中国共产党为了争取和平,促使国共两党重庆谈判取得进展,实现人民休养生息、避免战争、早日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愿望,作出了重大让步,主动提出将散布在广东、浙江、苏南、皖中、湖南、河南(豫北不在内)等8个地区的抗日军队向北撤退,向全世界表明共产党人真诚希望和平团结的诚意。

  鄂南党政机关及人民武装,贯彻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战略方针,从9月中旬起紧急撤至长江北岸,以防止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围剿。10月初,在鄂大、大鄂党政干部北撤的第二天,国民党十一师一部进驻鄂城,日军大部分已逃至武汉,余者不足300人。国民党军队占据鄂城城关后,封锁水陆交通,一方面接受日军投降,一方面加紧搜捕新四军和抗日积极分子。

  国民党军到鄂城受降之前,鄂大县委加紧有计划地撤离党政军机关。在人员安排上,区、乡主要干部全部撤往江北;一部分年纪大、身体抱病的党员和基层干部进行疏散,易地隐蔽;一部分区、乡骨干和尚未公开身份的党员干部就地潜伏,伺机而动,坚持斗争;少数留下来处理秋征遗留问题而来不及撤退的人员,处理完事情后分散化装密渡江北,辗转归队。

  鄂大县委委员、县政府财粮科长柯逢年,湖东乡分区委书记李辉,干部方祝华、吕守启和3名武工队员共7人,因处理马田铺秘密粮仓储备的粮食未能如期撤退。9月下旬,柯逢年接到上级指示,“迅速做完秋征工作,3天之内撤过江北”。

  这时,柯逢年还有3件事急需完成:一是新洲秋征的1.5万多公斤公粮款未兑完;二是鄂大政府在根据地流通的边币需从群众手中全部兑回;三是鄂大库存的实物必须处理掉。9月23日,柯逢年将新洲秋征结尾工作交给二区政府工作人员曹芬,并嘱咐她事情办完后,直接从新洲过江北上,将所收税款交给鄂豫边区政府。

  10月初的一天,柯逢年、李辉等人加紧从群众手中兑回边币,剩余物资也处理了一部分。晚上,他们从文塘返回位于赵寨村的翟家湾军需仓库,又赶到沙窝被服厂安排赶制20多床棉被,准备带到江北。

  他们的行踪,一直被叛徒汪自业看在眼里,得知柯逢年等人夜宿翟家湾,于是向鄂城国民党十一师告密,带着30余名敌兵直扑翟家湾。

  当晚,柯逢年、李辉等抓紧时间打包物资,彻夜未歇。第二天凌晨约5时,敌人气势汹汹包围了翟家湾。

  国民党军到达翟家湾后,封锁了村口,在塘埂上架起2挺机枪,在周边的山上布置步枪手,并携炸弹包围了只有10余户人家的翟家湾。敌人向湾里一阵扫射,并投掷10多颗手榴弹,乡亲们惊愕不已,哀嚎一片。

  柯逢年、李辉、方祝华、吕守启等在湾中高处据险还击,战斗持续了一阵子。

  敌人向柯逢年等喊道:“你们不要还击,要是反抗,我们就把全湾的老百姓杀光!”这时,柯逢年、李辉等见敌人封锁严密,敌众我寡,无法突围,为保护老百姓,只得停止战斗,以换取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敌人蜂拥而上,缴了柯逢年等人的武器。这时,一名敌兵用刺刀刺穿了柯逢年的大腿,李辉、方祝华等气愤至极,冲向前与敌人打了起来,当即打倒4名敌兵。敌连长拔枪正欲开枪,柯逢年大吼一声:“住手!”敌连长顿时傻了眼,随后缓过神来,持枪朝天开了几枪,李辉等忙护住柯逢年。敌连长命令士兵将柯逢年从人群中拉出来,敌兵刚走近,就被吕守启推倒。敌连长恼羞成怒,开枪打伤2名武工队员。拉扯中,敌兵用枪托猛击柯逢年的后背,柯逢年倒下后又坚强地站起来,强忍着剧痛,怒骂道:“抗战时你们这些龟儿子跑哪里去了?日本投降了,你们又神气了,来抢夺胜利果实,疯狂杀害抗日英雄……”

  敌兵打伤李辉、方祝华、吕守启和3名武工队员后,将他们五花大绑,准备押回县城领功。

  柯逢年因流血过多,无法行走,敌人逼迫村民用梯子抬着身负重伤的柯逢年,押赴县城。走到土陡山脚下,柯逢年鲜血流尽,壮烈牺牲,时年40岁。敌人将他的尸体抛在田埂下,百洪村村民含泪将烈士埋葬在土陡山山坡上。

  李辉、方祝华、吕守启及武工队员等6人,被敌人押到鄂城,受尽酷刑,但他们宁死不屈,保守党的秘密,以生命掩护潜伏的同志。敌人见一无所获,便将李辉、吕守启残忍杀害于凤凰台,将方祝华和3名武工队员杀害于洋澜湖边。牺牲时,李辉35岁,吕守启23岁。

  2006年6月,市老促会、市新四军研究会和赵寨村村民在翟家湾修建了革命烈士纪念碑和陵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后人永远铭记先烈的丰功伟绩,坚定理想信念,珍惜今天的美好幸福生活。

  记者戴静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