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周梦伊
1954年夏秋之际,鄂城县(现鄂州市)遭受了历史上从未遭受过的水灾,江水湖水涨势凶猛,水位超过了1931年的记录。大灾面前,中共鄂城县委、县人民政府坚强领导,与群众心心相印、血肉相连,在人民解放军的大力支持下,万众一心,共同抗御这场自有水文记录以来的特大洪水。灾后,鄂城县委遵照党中央和省委指示精神,迅速领导全县开展以互助合作为中心的生产救灾运动,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在鄂城县防汛抗洪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鄂城县地处长江中游,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河港纵横交错,地势较低,历来被称为“水袋子”,易涝怕淹。
1954年3月份,长江流域开始出现气候反常现象,阴雨连绵。5月8日始,鄂城连降特大暴雨,降雨量达1365.8毫米,长江水位陡涨,内湖、沟河、塘堰皆是一片汪洋。据统计,全县淹田203664亩、淹地155535亩。
5月27日,中共鄂城县委、县政府召开紧急会议,成立鄂城县防汛防洪抗旱联合指挥部。县长李文明、副县长冯东洲分别任正、副指挥长,县委书记张金琨任政治委员。指挥部设在县水利局,后迁到樊口防汛前线樊口街道。防汛指挥部一方面组织群众防内涝,另一方面动员群众将财产等往高处搬,以防遭受损失。
6月份,鄂城总降雨量达到786.7毫米,接近常年总降雨量。21日,全县大小堤段共出现22处险情。根据省人民委员会、黄冈专署指示,全县停止夏粮征购工作,迅速组织4万民工上堤防汛抢险。27日,长江鄂城段水位涨到24.83米,且仍呈持续猛涨态势。
鄂城粑铺大堤维系着七县和一洲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面对严峻的防汛形势,中共鄂城县委、县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发出《立即做好防汛抢险工作的再次指示》,要求全县集中领导力量,党政军民齐动员,全力以赴,抢修加固江堤。上堤群众由4万人增加到10万人,并组织5054名部队指战员、机关干部、医务人员等奔赴防汛第一线;采取“全线防守、重点加强”防守措施,提出“水涨堤高、人在堤在”的动员口号。全县10多万防汛抢险大军,穿着簑 衣、戴着斗笠,在大堤上日以继夜地奋战。他们冒雨担土,顶着风浪下水打桩,将鄂城沿江68公里长的大堤普遍加高1至3米、加宽2至6米,在长江水位涨到26.1米时,无一处堤防溃口,全县30万亩稻田得到及时抢收。
7月27日,在粑铺大堤芦洲段抢险战斗中,徐刘乡团支部书记杨先台由于连续奋战,英勇献身。1955年,省人民政府授予其烈士称号,县委、县政府将徐刘乡改名先台乡,以此作为对烈士的纪念。
7月29日至8月6日,长江第四次、第五次洪峰接踵而来。县内罗湖、茅草、车湖等10处堤段相继溃口,388处小型水利工程和1494间民房冲毁倒塌,39人受伤,受灾面积约8万亩。此刻,内陆渍水水位22.84米,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8月7日,长江水位涨到27.24米,比1931年历史最高水位高出1.14米。为确保武汉、黄石工业基地的安全,省防汛指挥部下达命令,在鄂城汀桥、三江口两处堤段破堤分洪。12日,又于雷山脚下破堤分洪泄流。分洪后,武汉、黄石两地水位分别下降0.33米和0.47米,鄂城全县80%以上的地区变成一片汪洋,为全省受灾最严重的县市之一。
特大的洪水灾害,对鄂城县农业生产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全县近70万亩田地被淹,粮食产量由1953年的3.67亿斤,下降到1.429亿斤,减产61.1%;全县供应粮食需2.5765亿斤,尚差1.1475亿斤。洪水退去,昔日的家园成为一片废墟。许多农民没有种子,缺乏农具,劳动力严重不足,生产难以恢复。
面对影响如此大的自然灾害,中共鄂城县委、县政府立即组织灾区干部群众堵口复堤,迅速开展救灾排涝工作,重建家园。
1954年8月和9月1日,县委、县政府两次发出《关于灾区医疗卫生工作的联合指示》,组织开展疾病疫情预防工作。与此同时,鄂城县组织粮食部门到四川、河北、江西、贵州等8个省和江北黄冈地区购买粮食,并增设57个供应站、11条流动供应船,保证了40万灾民和城镇、厂矿工人们的粮食供应。
10月20日,鄂城县分洪救济经营管理委员会成立,各区(镇)乡成立分洪救济经营管理小组,各项补助救济经费,由区造预算,报县审核,送黄冈专署备案;分洪区产量补偿,分洪安置和分洪、水冲、水淹房屋补助费一次性发给灾民;口粮救济款一次性分配到区,分期拨付。很多灾民含泪说:“要是没有共产党,我们就算不被大水淹死,也得去讨饭。”
11月2日,县委、县政府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扩大油料作物种植面积的指示》精神,联合发出紧急指示,要求全县油菜种植面积扩大到89800亩。各区领导干部上阵,抓思想动员,将任务落实到乡、社、村、组,并组织人力物力排水还田,抢排抢种,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12月中旬,新盖房屋86468间,全部灾民基本上搬进了新房,欢度春节。
1955年1月,鄂城县开始实施江堤整复工程。县委、县政府组织群众33120人堵口复堤。3月中旬,省水利厅厅长、著名水利专家陶述亲自来鄂城指导江堤复整工作,对粑铺大堤首次进行锥探,发现隐患33处,翻筑12处、灌浆21处,消除了隐患、加固了大堤。
洪水无情,造成的灾害是巨大的,但鄂城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抗御洪水的力量更是巨大,在较短的时间里恢复了家园、恢复了生产,人民群众生活安定、思想稳定,灾区秩序井然,鄂城县在解放初期就显示出了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