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宋风流遗迹在——探寻樊楚旅居文化(之五)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2-03-30 语音:播放

  □ 柯愈春

  某些独具象征意义的树木,是构成一地旅居文化的重要因素。五代钱 珝《江行》诗中说:“晚泊武昌岸,津亭疏柳风。数株曾手植,好事忆陶公。”这些相传陶侃所植古柳,成为历代诗人歌咏的重要题材。

  西山上,还有相传陶侃手植的桂树。大约道光二十八年,江夏王景彝与鄂州王家璧同游西山,王景彝作《咏寒溪寺桂》诗,小序记载有:“树已两人合抱,高张如盖,四面绕以廊屋,花时茗饮其下,真如入众香国也。”清末黄陂人范轼,于光绪年间游西山,作《武昌寒溪访陶桓公手植桂用少陵古柏行韵》说:“团团月照西山石,下有古桂高千尺。参天黛色欺老松,拔地苍柯傲贞柏。”这棵晋人手栽桂树,光绪十三年尚在世。

  关棠于此年作诗说:“寒溪一株桂,无意开秋风。”这棵树的最晚记载,是光绪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二日,这一天庄礼本约友人游西山,作《游武昌西山记》,记寒溪寺说,“龙麟之松,当户而立,凤尾之竹,拂墙有声”。其右为陶侃读书堂,“中庭老桂一株,古干铁色,撑深山而寿长秋,风花时发,奇馥而性烈”。游灵泉寺,“高梧八株,夹立门侧”“维时绿荫满山,赤日退舍,松声如雨”。

  西山还有一株绿萼梅树。苏轼《西山》诗说,“忆从樊口载春酒,步上西山寻野梅”,野梅即指此树。从此以后,惹来千年诗坛,咏颂不绝。

  至清代此树犹存。顺治八年,施闰章出使广西,游武昌寒溪寺,时绿萼梅开,知县徐宁子移樽其下,施氏作诗说:“青泥芹引松花饭,绿萼梅倾竹叶杯。晋宋风流遗迹在,春衣欲借薜萝裁。”

  康熙五年熊登任武昌知县,稍后作《咏寒溪寺绿萼梅》三首,小序中说:“绿萼梅者绝少,惟寒溪寺中一株。先年,花盛开,而翘枝疏出,游人望之,辄携具欣赏,为烦僧因屈折其颠,韬匿芳标。兵燹后,犹依依墙畔,居然出世定僧也。”

  清孙韶《西山寒溪寺怀古》:“寒溪寺外青山暮,山中百道飞泉注。曾是吴王避暑宫,沿溪尚有前朝树。”此写嘉庆年间之事。

  浙江瑞安人林培厚,嘉庆十三年成进士,后官湖北督粮道,多次到西山游览,所作《再游武昌西山》诗,交代“去年入山春雨馀”“今来山灵知故吾”。为什么要屡游西山?因为西山“云日澹荡好风俱,苍藤古木交萦纡”“玉兰十丈含苞初,羯鼓催之不肯舒”“却笑野梅绝代姝,当年枉识眉山苏”。在绕寺环植的榆柳山荫中,“兰肴芍酱罗山厨,媵以缩项樊溪鱼”。如此美景湖味,能不一游再游!

  光绪末年,范轼在江西任知府。范轼《武昌西山探梅》:“武昌樊口山水隈,西山直上何崔嵬。寒溪九曲泻珠玉,满山香雪纷皑皑。萧寺无僧常昼闭,孤亭有鹤迟夜来。疑是西湖逋仙偶游憩,携将眷属于此胡为哉!”城中车马喧哗,每入林间,顿觉凉爽。所谓“梅花如高人,不肯住城市”“酒酣插花下山去,莫问城中旧来去”。

  此后难见有关探梅之作。(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