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两武昌——樊山札记之五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2-06-01 语音:播放

□ 楚昕

  引语

  隋唐时期,武昌在朝廷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发生了大的改变,从三国吴都、两晋郡城,退回到一个普通县治。

  鄂州人耳熟能详的“古今两鄂州上下两武昌”,其源头都在隋唐。隋唐五代期间的系列变化,对武昌县的历史影响十分深远。

  A、

  中国历史上,隋朝存在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余年,却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被普遍认为是中国古代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南北朝时期,地方州郡县三级治理体系已极度混乱,郡治形同虚设,可有可无。隋开皇三年(583年),朝廷果断“罢天下郡”,实行以州领县的地方两级治理。隋改郢州为鄂州,治所在夏口(今武汉市武昌)。此为夏口称鄂州之始。

  隋初“罢天下郡”的过程中,武昌郡撤销,同时武昌郡所领三县中的鄂县、西陵县废置,并入武昌县,隶属鄂州。

  唐代在安史之乱前,地方沿用隋朝的州县两级治理体系,中后期则演变为道州县三级设置。武昌县隶属江南西道鄂州。唐元和元年(806年),朝廷在鄂州(今武昌)始设武昌军节度使。武昌军所在的江夏黄鹄山下鄂州城,开始在民间特别是文人笔下有了武昌城的称谓。如唐代诗人刘长卿的《孙权故城下怀古,兼送友人归建业》,就有“雄图争割据,神器终不守,上下武昌城,长江竟何有”之句,将上游鄂州的武昌军和下游的武昌县城并称为“上下武昌城”。不过,武昌军不是一个行政区建置,“(今武昌)自唐有方镇,但不录于地理之书。以谓方镇,兵戎之事,非职方所掌故”(《五代史·职方考》)。唐代黄鹄山下的武昌军驻地仍称鄂州城。因此,历史上并不认可有些文人诗词歌赋中,唐代就有“上下武昌城”的说法。

  上武昌城正式作为行政区地名出现,在1301年元朝于此地设武昌路(不久改为府)以后。元朝改鄂州为武昌路(府),武昌府城在江夏黄鹄山下横空出世,古鄂州退出历史舞台。上游的武昌府城和下游的武昌县城并立,“上下两武昌”的格局形成。

  数百年后的1983年,鄂城县鄂城市合并成立鄂州市,今鄂州诞生,“古今两鄂州”由此而来,这是后话。

  B、

  古代的鄂州改称为武昌,过去的武昌改名为鄂州。今天的武昌是古代的鄂州,今天的鄂州是最早的武昌。七百年间,两座城市的名称完全调换,两个地方的历史因此改写。这为辨识和表述两地的人事过往及相互关系,带来了很多不便。

  四段双城记,一部鄂州史!今天的鄂州,历史上有过樊水上下双城记之古代鄂城,也有过吴楚两地双城记之武昌建业,这第三段长江上下双城记之鄂州武昌、上下武昌、武昌鄂州,确实有点剪不断理还乱,令人叹为观止,感慨系之。

  隋唐时期还有几次变化,对武昌县的历史影响不可忽视。

  隋大业元年(605年),武昌县令羲仕暄主持修建武昌县城。新建的武昌县城在吴都武昌城基址上向西扩展,更靠近樊山,规制及功能回归到一个县城的配置,其城址到明清武昌县城仍然沿用。此城后在唐中和年间被废,历史上称为隋唐武昌城。

  隋大业三年(607年),朝廷在武昌县西北部葛店等地分设城塘县,在葛店神人山下修筑城塘县城。六年后,朝廷于隋大业九年(613年)撤城塘县,仍并入武昌县,武昌县西北地域分界从此保持稳定。

  隋唐两朝,朝廷均在县治以下强化严格的里坊封闭管理制度,里坊分区、定时启闭及夜禁,比前朝更加严厉,到宋代方才缓和。隋唐对里坊封闭管理,在城乡以里坊为单元,晨开晚闭,入夜宵禁,违者处罚,其严厉程度堪称历史之最。唐时明确规定,县以下“百户为里,五里一乡。城内为坊,郊外为村。里及坊村皆有正”。武昌县内部各乡的划分设置,应该始于这一时期。

  据《中国城市通史》介绍,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县治数量最多的一个朝代,有1557个县。依次是清朝1353个、隋代1255个、宋代1234个、汉代1138个、明代1138个、元代1129个,秦时设县更少。在众多后起州县地位节节攀升的背景下,武昌县的存在感不比从前。唐中前期,长江成为盛唐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遍发展较快,但相对于上下游毗邻州县,武昌县城的地位逐渐式微。

  C、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唐代文风鼎盛,这个时期的一大批著名文人因各种原因和武昌县有过交集,留下很多与武昌有关的名人文字和趣闻逸事。

  唐天宝十四年(755年),韩愈之父韩仲卿任武昌县令。县志记载,其官有美政,去后县人刻石颂德。李白为此作《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唐至德二年(757年),李白于武昌任宋若思幕府参谋,登南楼作《陪宋中 氶武昌夜饮怀古》诗。宋中丞宋若思与李白两代世交,从九江监狱救出李白的正是此人。李白逗留武昌期间,孟浩然、刘长卿、常建、岑参、钱起、卢纶等常游武昌,互相唱和,留下不少美篇。唐广德元年(763年),元结在安史之乱后弃官,隐居樊山退谷,自号“漫郎”,撰《退谷铭》《抔 湖铭》《广宴亭记》等。唐永泰元年(765年),名士裴虬于小北门外江边建亭,书法家李阳冰以篆书题名“怡亭并序,裴虬拟铭文,李莒以八分体书铭刻于武昌江岸临水崖壁,世称“三绝”。原迹于2010年新建吴都风光带时,被整体切割吊装上岸,建“怡亭”对游人开放,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代时期,位于江南的武昌县先后隶属扬吴鄂州、南唐鄂州。十分有趣的是,北宋已经开国、南唐尚未归附期间,南唐后主李煜对武昌县南部区划的一次调整,奠定了武昌县县域边界的千年格局。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也是南唐二十四年,后周大将军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兵不血刃的方式取代后周建立北宋。当时的武昌县,仍属南唐。宋乾德五年(967年),南唐析武昌县南部三乡宣化乡(今宝安、还地桥一带)、永铜录丰乡(今汀祖、碧石一带)、四会乡(今四棵、汪仁一带),并青山场院,合置大冶县。宋以后沿袭这一变化,此后历经元明清各朝累计千余年,武昌县治的范围基本保持稳定,未有大变,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做过部分调整。

  南唐划定并延续至今的武昌县域范围,和樊山、樊水的流域走向完全吻合。同时在武昌县内部,综合隋唐的封闭管理制度、南唐析出南部三乡的变化、南宋初(年)薛季宣《上诸司论金牛置尉札子》中关于“本县金牛马迹灵溪贤庾符石五乡”的记录,合县志关于南宋淳祐十二年(

  年)设神山乡、永福乡的记载,显示了武昌县内部乡里设置的演变过程。旧七乡新九乡、三十七至三十九里的总体格局,先南后北在宋代逐步稳定,以后再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南唐做主并于北宋初年实施的这次调整,在武昌县治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