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昕
引语
公元974年,北宋伐南唐,拔樊山砦,克武昌县城。次年南唐亡,武昌县并入北宋,隶属荆湖北路鄂州,为武昌军节度。
A 、
北宋经历了建国以后的百年繁荣,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日益加剧。至1127年金兵攻陷北宋都城东京,制造了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幸免于难的康王赵构南逃应天府,建立南宋。武昌县所在的长江南岸,成为南宋抗金的前沿边关。武昌县在朝廷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再一次快速提升。
1127年至1140年,金军前后发动了三次对南宋的进攻,都以失败告终。宋军逐渐从“恐金”的阴影中走出,形成了以张俊、韩世忠、岳飞、吴 玠、刘世光为首的五支实力雄厚的大军。其中,岳飞的队伍从江州(南昌)开到鄂州(今武昌),沿江驻军布防,武昌(今鄂州)是布防重心,多处有其驻军。岳飞军成功发动了以收复襄阳六郡为目标的“北伐”,取得了南宋抗金的决定性胜利。
1134年,南宋朝廷封岳飞为武昌县开国子,次年再封为武昌郡开国侯。今鄂州城乡有很多地名、祠庙及乡风民俗,都与岳飞在武昌抗金的这段辉煌历史有关,比如城区的岳武穆庙、葛店的岳陂塘和白湖寨、段店的三江口等。
据历史记载,南宋在武昌县驻有规模庞大的多支军队,驻郡东吴王城及樊口两处的飞虎军和雄淮义士左军,分别有管寨屋864间、710间。驻三江口的雄淮义士右军,有管寨屋815间,以及驻葛店白湖寨的防江水军等,从管寨屋的数量看,当时武昌驻军的规模非常庞大。宋代实行的是路-府、州、军-县三级地方治理体系,县以下乡坊管理逐渐宽松。军原为五代时期军区,后因兼理民政而成为行政区,军在有些地方因特殊原因设置。
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武昌县升为武昌军,“节制本军屯戍”,领武昌县,为江西路所属。后因与上游鄂州武昌军重名,次年取玉宝寿昌之文锡名为寿昌军。
历史上宋蒙军队于1234年灭金,蒙军随即于1235年开始分三路大军南下攻宋。其中,中路军直指襄阳、武昌,在中部地区展开了长达40余年的攻守战争。
武昌县成为宋蒙攻守战争的重要战场,宋蒙两军在樊口、葛店、三江口等地江段,发生过多次激烈厮杀,互有胜负。
《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南宋开庆元年(1259 年),蒙军忽必烈部南侵,自阳逻 洑横桥梁贯铁锁至(葛店)白鹿矶,进簿鄂州(今武昌),围城数月后解去。”因得知蒙哥汗战死在钓鱼城的死讯,蒙军部队北撤。蒙古进攻江南的计划中断,南宋统治得以喘息。1275年蒙军再次从西路、中路打过长江,武昌失陷。1276年蒙军攻占临安,南宋灭亡。
1277年,寿昌军升为散府,属鄂州路,仍领武昌县。
B 、
元朝开创了以“省制”为中心的新型行政区划模式,是自秦郡县制以来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形成了省-路、府-县的地方治理体系。元大德五年(1301年),朝廷改鄂州路为武昌路(后改为府),废武昌县的鄂州路散府,保留武昌县,武昌县隶属武昌路(府)。
建置机构和隶属管辖频繁变化,是宋元时期武昌县的一大特点。同期,这里还经历过一些有影响的典型事件。
北宋末期,大量北方人口南迁,“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南方地区人口快速增长,“衣冠南渡”带来大量财富、技术和各种文化元素,对武昌地区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带来很多具体问题。
武昌县地处人口南迁要道,长江南岸,大量南迁人口在这里落籍、中转,武昌县城曾经形成规模超万人的南迁人口临时居住地,附郭在县城门外,历史上称之为“草市”。“草市”在南宋初年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被官方允许存在,纳入县城管理。有关资料介绍,南宋初年,武昌县南门外“草市”曾经发生过骇人听闻的一场大火,整个“草市”被烧得荡然无存,上万人流离失所,大批流寓之人的生存因此雪上加霜。
宋代朝廷奖劝农桑,重视兴修水利,在沿江低洼地区,大规模修筑围堤、建造圩田,对大江大湖沼泽洼地和水边滩涂进行开发。江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发展,这些措施受益最多的集中在江东及江南各大湖区。武昌县北部湖沼地区出现大量军屯垦殖,《浪语集》中有很多上行公文详细记载了当时军屯的情况。
宋代武昌临水垦殖增多,人口增长较快。县志记载,“宋崇宁年间(1102-1106年),武昌县人口3.44万,比唐时倍增”。1252年,因所在地区人口增多,始设神山乡、永福乡。不过,鄂州长江及内湖干堤,尚未发现有宋代肇始修堤的相关记录。
C 、
隋唐武昌城荒废以后,武昌县“县旧无城”。“至南宋升武昌军,于四隅为门有额,东曰鸣凤,西曰文昌,南曰朝都,北曰镇江”。“武昌县衙旧,今郡衙升军始迁于报恩寺之西,嘉熙再迁于司户厅,在郡西天庆观之东”。再后来蒙军在进攻南宋的战争中,为加强控制,明令撤除长江中下游占领城池的城墙。所以整个宋元期间,武昌县长期县有城无。
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另一个高峰。这个时期多位著名文人因各种原因和武昌县发生交集,留下了很多与武昌有关的诗文故事。
宋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常泛舟游憩于樊口、西山,写有《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樊山记》《菩萨泉铭并序》等。苏辙有《陪子瞻游武昌西山》《武昌九曲亭记》诗文。宋建中靖国二年(1102年)秋,黄庭坚游西山,写下《松风阁》诗。宋乾道七年(1171年),陆游游武昌,作《武昌感事》《泊三江口》等。
元代,武昌是最后被征服的江南地区,按朝廷实行的民族政策,直接被划入第四等,也就是最低一等的“南人”“蛮子”之列。元朝在地方行政中规定:“以蒙古族人充各地方达鲁花赤,以汉人充总管,以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达鲁花赤”就是监邑,为各级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其下的总管和同知地位相同。很多人津津乐道的长江鄂州观音阁,就是时任武昌县监邑蒙古族人铁山于元至正五年(1345年),决定在江中龙蟠矶上开始修建的。后屡次被长江大水损坏,1982年2月,国家文物局拨9万元专款进行重修。
元朝重视建立覆盖全国四通八达的陆上交通驿站和水上交通体系,对全国交通网络进行了重构。武昌县到武昌府之间官道、长江水路及码头、官道沿途桥梁驿站的建设,在这个时期得到普遍加强,对于开拓武昌县与外界联系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