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百湖之变——鄂州湖泊文化初探(3)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3-02-01 语音:播放

□ 楚昕

  历史上,鄂州面江的一些小型湖泊水系,修筑江堤以御江涨倒灌并不乏先例。

  1

  《太平御览》引武昌记曰:“武昌长湖通江,夏有水,冬则涸。干时糜所产植,陶太尉作塘以遏水,于此常自不竭。因取琅琊郡隔湖鱼菱以着湖内,菱甚甘美,异于他故。所产鲋鱼乃长三尺。”

  晋代陶侃镇守武昌治理南湖修筑江堤的活动,《武昌县志》里也有详细记载。陶太尉当年所筑江堤又称五丈堤,为鄂州城区长江堤防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丈堤是鄂州历史上修筑最早的江堤,也是长江流域最早有明确记载的长江堤防之一。

  鄂州西北临江的白浒山至黄柏山一线,因临江陇岗地势普遍较高,一些北向通江的中小湖泊在自然壅塞的基础上,辅助人工工程措施与长江分隔,也散见于很多历史文献记载。如《大清一统志》:“丁桥堤,在武昌县西七十里,明万历二年知县李有朋重修。”还有沐鹅堤等分隔江湖的小型堤防,一般也被认为肇始于宋元间长江流域大修圩田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

  花马湖是花家湖和走马湖的合称,自古为长江故道。明朝中晚期武昌县创修水泾堤,堵筑走马湖上游琵琶湖接江口。《大清一统志》载:“水泾堤在武昌县东二十里,夏月江溢,水自茨狐港入琵琶洲,直冲西 潌。因筑堤障之。明万历三十六年重筑后圮。康熙五十年重筑。”康熙《武昌府志》记载:“水泾堤在县东二十里,岁久冲没,康熙五年署县事黄冈县丞金殿臣重筑,后知县熊登重修。”

  经明清两朝多次补修,特别是清代武昌、黄冈、大冶三县合力创修昌大堤,江流故道渐渐形成河流遗迹湖。

  位于鄂州樊湖水系通江口门的长江粑铺大堤,其创修却迟于上下游相邻各处长江干堤数百年。

  据《湖北水利志》记载,长江武汉到九江段,南北两岸有四段标志性堤防,分别是上游嘉鱼至江夏的四邑公堤、武昌城内的万金堤、鄂州粑铺大堤和下游江北的黄广大堤。其中四邑公堤、万金堤始筑于宋朝早期。

  武昌城内江堤始筑于北宋也有明确历史记载。《湖北通志》载:“花堤(花蕊堤)在平湖门内,宋政和年间(1111-1118年)水溢城坏,知府陈帮光、李基筑之。万金堤在花堤外,绍熙年间(1190-1194年)役大军筑之。”

  江北黄广大堤始筑于何时历史记载不详,但到明初就已具备相当规模。一般认为,该堤也形成于宋元时期。

  2

  修筑鄂州粑铺大堤,时间上不仅迟于上述堤防数百年,而且后来形成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

  粑铺大堤是黄柏山堤与樊口堤的统称,上起袁家径,下止雷山脚。《湖北通志》载:“黄柏山堤在武昌县西,自袁家径起,下抵樊口,计四十里。”

  粑铺大堤在1954年以前称黄柏山堤。粑铺大堤这个名称,源自1954年防汛的一段特殊经历。

  粑铺本是黄柏山堤边的一个村名。1931年大水,黄柏山堤溃决,此后粑铺成为黄柏山堤重点险段。

  1954年长江再次发生特大洪水,鄂城县将防汛指挥部设在粑铺。当时县防汛指挥部与地、省之间联系工作和汇报汛情,常以“粑铺”代称。之后上级下达工程任务,也开始以“粑铺堤”与“樊口堤”交替使用。

  1954年8月3日,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和省防汛指挥部下发《关于坚守荆江大堤、黄石大堤和粑铺大堤的通报》,正式使用粑铺大堤的名称。

  当年粑铺大堤终因分担武汉洪水压力的全局需要而主动弃守分洪,但粑铺大堤这个名称,却从此取樊口堤、黄柏山堤而代之。并且从1998年长江防汛开始,又将上游的沐鹅堤、包王堤(新港堤)、彭北堤、蚌儿堤、罗湖堤、斧塘堤,以及粑铺堤、樊口堤统称粑铺大堤,全长43.7公里。

  3

  粑铺大堤始筑何时,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粑铺大堤志》引据民间口口相传的有关线索,参考堤下村湾宗谱的有关记载,推测粑铺大堤的创修年代在明朝早中期。不过,这种推测依据显然不充分。

  据堤内《周氏宗谱》记载,道光八年(1828年),周敬堂“捐黄柏山堤工二百缗有奇,所以备水潦济民生也”。“邑之西畈地素洼,值辛卯大水,堤决倒灌,田庐受灾,独重公(周文会)出钱谷,质田救荒,乡人赖之”。其中,“辛卯大水”指道光十一年(1831年)大水。这些记载说明,黄柏山堤在道光八年就已存在,而在道光十一年仍然依赖民间绅民捐建。

  光绪《武昌县志》载:“朱池,诸生,符三里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黄柏山沿江堤溃,池与训导范竣王、监生刘开阳及大冶监生朱立本捐金四千余修补之。”

  清代汲取了前朝江湖治理的经验教训,极其重视江湖治理。康熙十三年(1674年),朝廷议准湖北长江沿线府州县,三级分别设置专管堤防的官员。专责“逢夏秋汛涨,各于所属地方董率堤老圩甲搭盖棚房,备置筐篓、柴草、芦草等器物堆储棚所,昼夜巡逻,看守防护,春冬兴工修筑。”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

  清朝中期以前,各级官府没有在粑铺段筑堤建闸的任何记载。据民间家谱及有关资料记载,粑铺大堤早期堤线并不沿江,而在临江王埠下面,沿黄柏山到马桥港一线,且粑铺大堤在形成过程中目标紊乱,堤线模糊,时间漫长,过程复杂。这些都说明粑铺大堤的创修不像四邑公堤、万金堤那样为官方主持,而是堤内绅民自发捐建,是零打碎敲、燕子衔泥般累积的结果。

  光绪《武昌县志》载:“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冈知县潘光溥督修黄柏山堤。”《湖北通志》载:“同治五年(1866年),武昌县请款万余两,加高培厚(对粑铺至马坟一段江堤)。同治八年(1869年),知县张炅请款补修。光绪五年(1879年),知县凌心垣详请增修,补修一次。”

  由此可见,清朝中晚期粑铺大堤基础堤防基本形成后,粑铺大堤粑铺至马坟一线的增修,才得到官府的认可及有限支持。

  如此算来,粑铺大堤较上下相邻的长江干堤迟修至少500年。若以官府支持修建的时间计算,这个时间相隔更远。

  即便如此,粑铺大堤粑铺至马坟段形成以后,堤内各湖依然通过樊口与长江畅通。“古来梁湖水,自与长江通;江涨湖亦涨,民居水泽中”。每年汛期堤内数百里仍受长江洪水倒灌之苦,每次水灾都毁民众数年积累于一旦,田庐尽失,生存堪忧。沿湖种田的农民强烈要求在樊口筑坝,补上粑铺大堤这个要命的缺口。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