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昕/文 袁谟浩/图
围湖造田是鄂州百湖变迁的最直接推动因素。按照实施围湖造田的不同特点,鄂州地区围湖造田从古至今经历了特征鲜明的三个不同阶段。
围湖造田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江湖畅通时期零星分散的环湖围垦。
鄂州古代环湖围垦,历史文献有明确记载。三国吴时孙权父子瓜圻授田种瓜,开鄂州历史上垦殖屯田先河。南宋在武昌县沿江地区大量驻军,樊湖地区军垦屯田遍布县域各地。明初大量移民进入鄂州北部湖区,环湖围垦是他们获取生存空间的唯一途径。
《明实录类纂·湖北史料卷》记载——嘉靖十七年三月戊子,巡抚湖广右副都御史顾 璘奏:“湖广芦洲之地延袤千里,及额外子湖没官湖多被王府占种,或权豪侵夺。乞行踏勘,召佃办纳租税,以补给王府禄米。工部宜实施行。”诏可。
《粑铺大堤志》中制作的《梁子湖周围地区各姓始祖迁居本地调查表》和《梁子湖地区已查宗谱各姓分布图》,在对夏、田、马、叶、廖、胡、姜、吕、高、徐、周、刘、柯、葛、张等姓氏家谱的调查中发现,最早迁入本地为张姓1例(南宋靖康二年),其次为姜姓1例(元大德年间);依次为马姓、柯姓2例(明宣德与正德年间),其他姓氏都集中于元末明初(元至正年间——明洪武年间),由江西迁入武昌县,大部分选择在环湖地区落脚。
湖区周边的浅滩平畈,为垦殖提供了广大的空间。夏涨冬涸的周期交替,为垦殖耕种提供了可以争取的时间。但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围垦只能是择高就势,高滩矮堤,退水耕种,丰歉由天。当湖区地势较高的地方被日益增长的人口占据以后,后来的、新来的人口只能退而求其次选择那些相对较高的地方落脚,因此形成了湖区特有的地域“畈”。鄂州今天的长港、蒲团、杜山、三江港新区、梧桐湖新区等地,当时都是以“畈”相称的。“畈”上种田不仅辛苦,而且生存极不可靠。“芦洲畈,大肚汉,十年九不收,发水就讨饭”。
在源源不断迁入的移民垦殖下,湖区逐渐变成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农耕区。湖区村落不断扩散,逐渐形成很多集中的宗族聚居片区。比如,鸭儿湖周边的姜姓、胡姓、廖姓、吕姓集中聚居片区,清末人口规模都在万人左右。武昌县自宋代以来形成的南部山乡(内乡)占全县人口“三者二”的格局,随着北部湖乡(外乡)人口的快速增长,逐步变为南北平衡。县志记载,武昌县清代以前的人口,内四乡长期超过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二,直到清朝中晚期,外四乡人口快速增长,武昌“内四乡”与“外四乡”人口逐渐趋于平衡。
三山湖围湖造田示意图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有组织的围湖造田。
新中国成立以后,围湖造田成为政府规划组织的统一行动。鄂州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有组织的环湖围垦,从1950年围垦鸭儿湖流域的天井畈开始。
1954年长江流域大水以后,结合内湖水系整治、堤防加固,环湖围垦的规模逐步扩大。1958年堵筑南塘口,分开梁子湖水系和鸭儿湖水系,实施成片围垦,建立鸭儿湖农场,是这期间环湖围垦的重头戏。鸭儿湖农场直接围垦了周边大小湖泊20多个,面积2万多亩。在长港北岸从东港到杜山一带的各个小型湖泊,在此期间被垦殖殆尽。
围湖造田可以直接扩大农田面积,特别是粮食种植面积,湖区群众积极性很高,实施中有很多创造性举措。1958年修小南湖堤围小南湖,1964年筑广家洲大堤、月山门口堤围月山湖,1965年筑东井大圩,1971年筑火烧坝。杜山公社三山大队1966年1月开始围湖造田,建成三山村南大堤、北大堤,四周环水的三山村即与陆地接壤,因此被树为当时鄂城县“水乡学大寨”的典型,全县学习三山。三山、月山、峒山这些围湖以前都是湖中孤岛的地方,这个时期经过围湖垦殖,与周边田地连成了一片,陆路相通。
与此同时,北面通江的一些中小湖泊,也通过江堤岁修,湖堤加高,分段垦殖。沐鹅湖、新港湖、彭北湖、张北湖、蚌儿湖、罗湖、府塘湖都在这个时期实施围垦。从新中国成立到1970年初,鄂城县围湖垦殖增加种植面积5.2万多亩,这些面积基本从湖泊中被永久分开,从此沧海桑田。
第三个阶段,江湖分隔以后大规模围湖造田。
江湖分隔以后内湖垦殖线大幅降低,在此基础上,通过筑堤分隔水面、开港编排水路、清沟除渍水、建站外排内涝,将湖泊(湾汊)整体去湖为田。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大力推动下,鄂州沿江各大水系堤港闸站全面建成,江湖吐纳全面实现人为控制,分隔江湖成为现实,湖泊垦殖线大幅度降低。随之而来的全域围湖造田高歌猛进,各大小水系湖泊面积急剧减少,湖泊形态完全改变,很多湖泊水面从此完全消失。
围湖造田的高峰出现在1976年前后。以樊口电排站的规划建设为标志,汛期内湖渍水统一作提排考虑,湖泊垦殖线普遍降低到18米以下,有的甚至低于16米。鄂城地区开始划片块、分任务围湖造田。
1975年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以后,当时的鄂城县把围湖造田作为增加粮食产量的根本性措施,提出“下深水捉大鱼,想新的干大的”,围垦5000亩以上的湖面,由县里统一给各个公社分配任务。当年列入清单的,长岭、沼山围前海湖,涂镇围涂镇湖,太和、公友围高桥河口一片湖沼地带,葛店、蒲团围 垱网湖,庙岭围夏大湖、扇子湖,左岭、大 塆围曹家湖,华容围上汤家湖,胡林围下汤家湖,杜山围三山湖、保安湖,泽林、碧石围火烧坝、碧石湖、范家坝、黄金湖,沙窝围黄莲湖,花湖围杨家湖,杨叶围白沙滩,东沟围广家洲,汀祖围戴家坝。5000亩以下的面积,围湖造田任务层层下达到临湖地区的一些公社和大队(村)。总之是全县一起上,把能够围湖造田的地方基本全围了。
1975年以后的二三年集中开展的大规模围湖造田,累计围湖193处,围湖面积达26.64万亩。其中仅在鄂州大梁子湖水系就围垦1000亩以上的圩垸89处,垦殖面积超过20万亩。这个过程中,各大小水系的一大批湖泊去湖为田,湖泊腾水面积与蓄水面积比例大幅度降低,每年防汛保安全的压力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