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湖之北品车湖(下)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3-09-13 语音:播放

□ 夏建国

  东湖名诗记录“武鄂”之缘

  “只说西湖在帝都,武昌新又说东湖。一围烟浪六十里,几队寒鸥千百雏。野木迢迢遮去雁,渔舟点点映飞乌。如何不作钱塘景,要与江城作画图。”

  2002年10月,武汉市在东湖磨山景区摩崖之上,镌刻了南宋名臣袁说友的名诗《游武昌东湖》,摩崖石刻一经推出,很快成为游人打卡地,变成替武汉东湖、武汉江城扬名的重要佐证之一。

  不过,经省内外专家考证,袁说友的此诗所吟对象,是时为荆湖北路鄂州武昌县的东湖 (现鄂州市临空经济区车湖),并非荆湖北路鄂州江夏县东湖(今武汉东湖)。湖北大学历史系教授彭忠德通过大量考证撰写的《宋袁说友游览的武昌东湖在(现)鄂州》论文,载入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三国文化与鄂州》书中。

  历史上,鄂州车湖有多个称谓,“武昌东湖”便是其一。顾名思义,这个名称是按照地理区位来命名的,《舆地纪胜》就有“车湖,在武昌东三十里”的具体记载。

  再来直接解析《游武昌东湖》“只说西湖在帝都,武昌新又说东湖”的诗意,应该是说西湖在帝都杭州,东湖在帝都武昌。由此判断,其所吟武昌只能是三国吴大帝孙权、吴末帝孙皓的都城武昌(今鄂州)。

  凡此种种,从不同角度来看,袁说友吟咏的“武昌东湖”为今鄂州临空经济区车湖。这样,在“古今两鄂州 上下武昌城”的基础上,又增添“东西双东湖”历史之趣,映射出“武鄂”两地之间的历史缘分。

  有两个历史现象还是值得品味。

  第一,虽然清朝湖北省会设在江夏县,但确定简称时却是“鄂”;唐之后在武汉江南先后设军、路、府、县、市、区,却都冠以“武昌”之名,由此为鄂州带来“湖北之根”“武昌之源”的美誉。这也充分说明鄂州历史底蕴深厚,值得后人珍视爱惜,并将其作为增强文化自信和发展自信的活力源泉。

  第二,在起伏沉浮过程中,历史上的鄂州人一直在奋进前行。汉末大乱中崛起三国吴都,辛亥革命中挺身而出“三个第一人”——牺牲第一人、打响第一枪之人、第一个临时总指挥,中国共产党成立时走出三位建党先驱——范鸿劼、刘伯垂、赵子俊,就是集中见证。

  在古武昌东湖 (今鄂州临空经济区车湖)之南,抢抓历史机遇快速建起的鄂州花湖机场,既是最新杰作和例证,也为鄂州以 “内陆出海口”“空中丝绸之路”打造 “五洲通衢”,依武而昌和以港(内陆国际自由贸易港)而昌,奋力建设武汉都市圈协同发展示范区,开辟出前程锦绣的康庄大道。

  车湖文化生态园呼之欲出

  当鄂州花湖机场还在火热建设高潮中,市内外的文史专家便对借机场东风开发保护当地历史文化资源,打造车湖文化生态园提出建议,当地也及时用实际行动作出回应。

  一是对“车武子墓”进行了保护修复,迁走周边坟墓,以《三字经》推崇的车胤读书励志文化为主题,建起“囊萤亭”和“亭碑”,竖起文物保护标志碑,初步形成了车武子墓园;二是在车湖二王故居之地,竖起“北宋王齐愈王齐万故居遗址”标志石,刻下《苏东坡与车湖》简介;三是在“刘郎洑古渡口”江堤处,竖起标志石,刻下《车湖刘郎洑古渡口简介》。

  为了进一步弘扬车湖名人文化和生态文化,还有待进一步大手笔高起点规划,因地制宜开展保护建设和活化利用,笔者建议,围绕“三个融合”来实现新的突破。

  一是围绕机场建设运营、临空经济发展与历史文化、生态文化保护开发相融合,真正做到比翼齐飞、相互促进;二是围绕长江大保护与恢复车湖生态文化功能相融合。这方面可充分借鉴樊口公园建设保护的成功经验;三是围绕国家正在实施的长江文化公园建设与车湖历史人文保护开发相融合,务求抢占高地,借势发展。

  (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