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孙将军门楼”面纱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4-07-03 语音:播放

  通讯员方安周玲

  在市博物馆三国吴都历史文化陈列厅里,有这样一件容易被游客“忽略”的文物,它静静藏在下沉式沙盘里,等待人们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它,就是三国时期的“四合院”——孙将军门楼。

  6月29日,在市博物馆“吴都古韵”文博小课堂上,社教老师以《三国时期的“四合院”》为题,向20名小志愿者生动讲述“四合院”的含义和由来。

  1967年,在湖北鄂州(三国的武昌城)的鄂城钢铁厂附近,正在修建澡堂的工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砖室墓。经过清理发掘,从中拼出一组院落模型,整体呈“回”字形格局。院落四角各有一个雕楼,院内还有八栋房屋,门楼上刻有“孙将军门楼也”六个汉隶风格的文字,此门楼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这种布局象征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指四面房屋围在一起。主要有大门、倒座房、垂花门、屏门、正房、后罩房等单体建筑。四合院可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前的周朝,宋时已初具规模,明清时期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

  课堂上,社教老师讲述了孙将军门楼的故事,据考证,此墓葬为孙述将军墓,孙述是征虏将军孙贲的孙子,威远将军孙邻的儿子。孙述的曾祖父是孙羌,孙坚的兄长。孙述曾任武昌督,负责平定荆州事务,其家族在三国时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孙将军门楼的发现,不仅揭示了三国时期的生活场景,也为我们研究古代建筑和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当天手工活动还进行了微观民居场景制作。在社教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运用超轻黏土,在密度板上打造出风格各异的民居模型。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