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山从孤儿成长为新四军老战士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4-10-09 语音:播放

  □ 汪和卿 余三毛

徐青山(1919年——1986年)

  四名新四军战士,两人手持机关枪,英姿飒爽、目光坚毅,这张老照片里能读出怎样的红色故事?84年前的1940年7月,孤儿徐青山从华容区华容镇牌坊村徐东塆走出,1942年成为照片中手持机关枪的这位小个子新四军战士。

  徐青山(1919年—1986年),原名徐昌球。他出生时,母亲因难产去世。两岁时,父亲因病撒手人寰。六岁时,抚养他的伯父和叔父相继因病离开了人间。

  孤苦伶仃的徐青山靠族人东家一瓢、西家一碗的施舍长大,自幼过着衣衫褴褛、忍饥挨饿的生活。7岁给地主放牛,15岁就给人家打长工、做雇工,饱尝饥寒交迫的痛苦。

  1938年10月,鄂城全境沦陷。日军侵占鄂城后,烧杀奸掠、无恶不作,老百姓担惊受怕、提心吊胆,避难“跑返”,无辜惨遭杀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徐青山看在眼里、恨在心头,虽然他在贫困中成长,但天生正直仗义、嫉恶如仇,发誓一定要脱离苦海闹革命。

  1939年9月,中共樊湖工委成立,徐青山积极参加由漆先庭、刘天元等人组织的汉留会“全华山”(抗日组织),协助樊湖工委开展抗日群众活动。1940年7月,徐青山参加新四军,成为新四军五师十四旅四十一团特务连的一名战士。

  1941年10月,徐青山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提拔为副班长。次年,任四十一团一营一连班长和党小组组长,在张体学、李平等首长的指挥下,经常穿梭于长江两岸作战。

  1942年5月,日军开始进攻浙赣线,为牵制敌人,上级决定开辟鄂南抗日根据地,徐青山所在部队作为先遣队,于5月9日过江,顺利到达江南鄂城一区。数日后,到达咸宁西岭、桂榜山地区,接着挺进大幕山开展抗日活动。同年8月中旬,日军以3000兵力出击。咸宁公路两侧,川军的3个师立即缩回湘鄂赣边的山区,张体学、吴林焕、熊作芳等率领十四旅和刚组建的鄂南工作团,趁机及时在鄂南抗日根据地开展工作,开创和保卫鄂东与鄂南抗日根据地,对敌寇视为命脉的长江中段(汉口至九江)构成威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所谓的长江天险,不能为日寇挡险,而新四军不仅小股部队可以随时摆渡,就是成建制的团队在白天也可摆渡自如,这为以后三五九旅南下提供了重要条件。

  在对敌作战中奋勇杀敌,徐青山不怕牺牲,屡建战功,分别在1942年5月和1943年5月获得部队嘉奖。

  1943年7月,日寇为了解除新四军对黄(冈)宋(埠)及仓(子埠)宋(埠)公路的威胁,该地日军一部、伪十一师李宝莲部约2000兵力,在空军的配合下,从黄冈、仓子埠、新洲等地出发,对该地进行“扫荡”。

  在新四军十四旅张体学等首长的指挥下,与敌在张埠南、余家楼、陶家河、长轩岭等地展开激战,共毙伤敌伪430余人,缴获汽车3辆和大量的枪支弹药,彻底粉碎了日寇的“扫荡”计划。

徐青山(左二)黄陂长轩岭战斗胜利后与战友合影留念

  在黄陂长轩岭战斗中,徐青山机智勇敢,活捉2名日本士兵,缴获3支步枪,荣立二等战功。这张老照片便是黄陂长轩岭战斗胜利后,徐青山(左二)与战友的合影留念。

  在后来的战斗中,徐青山又多次立功嘉奖。1944年5月,被选入新四军第五师警卫团,任警卫团二营六连班长,经过了中原突围血与火的淬炼。为迎接全国解放,徐青山随李先念率领的第十二纵队,由晋城出发,挥师东进,南下踏上重返中原的征途。

  重建江汉根据地后,徐青山先后在江汉军区司令部任警卫连副排长、洪山军分区司令部事务长,参加了解放华北、华中及西南等战役。

  1955年6月,徐青山转业到黄冈武穴市(广济县)。1972年12月,徐青山离职休养,他将户口从广济县迁回原籍华容区华容镇牌坊村(原鄂城县华容区泥矶公社龚铺大队)。

  徐青山的一生,是勤勉的一生、奋斗的一生。20世纪70年代初,他主动将大女儿的招工指标让给别人,又让二女儿放弃当民办教师和大队广播员的机会。他对子女要求极其严苛,从来没有因为他是一名新四军二等功臣,为子女就业之事向组织提任何要求。

  他的5个子女都没有固定工作,大女儿和二女儿属下放知青,都在农村成家,在鄂州生活。尽管三女儿和两个儿子后来都回到武穴,但都是自谋职业。然而,为了支持村办企业,徐青山却热心上门找首长,跑部门,不计报酬与得失,帮助解决牌坊大队红砖厂和运输船舶所需的柴油,为壮大村级经济,增加社员收入贡献“老革命”(群众对他的尊称)的一点力量。

  1986年12月19日,徐青山因病去世,享年67岁。直到现在,牌坊村60后、70后的村民仍记得当年给他们讲革命故事的徐爷爷。

  “是党把我从一个孤儿培养成一名坚强的战士和革命干部,没有党就没有我幸福的生活。”徐青山的这句话,深深刻在了子女们的心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