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县志》《湖北通志》记述武昌鱼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5-02-26 语音:播放

  □ 朱振东

  自三国时代有了武昌鱼之说后,至晋、隋、唐、宋、元、明、清朝,武昌鱼长期处于虚指阶段,除了部分文人墨客诗词中留有武昌鱼的文字外,再没有详细记述武昌鱼的文献。直到清光绪15年(公元1885年)重修的《武昌县志》,才有了关于“樊口鳊鱼”的详细记载。

  《武昌县志》卷三·物产中载:“有鲂,即鳊鱼,名缩项鳊,产樊口者甲天下。是处水势回旋,深潭无底,渔人置罾捕得之,止此一罾味肥美,馀亦较胜别地。今县前有一家市之,鳞白而腹内无黑膜者真。”志中所述,表明古人已知道“樊口鳊鱼”的一些识别特征:如“缩项”系指头小而背弓;“水势回旋”反映了“樊口鳊鱼”捕捞处的水文特点;“产樊口者”是因为樊口是武昌鱼的母亲湖——梁子湖经过45公里长港与长江的交汇处,亦是“樊口鳊鱼”进出江湖的必经之路。请注意,志中还特别交代了正宗的“樊口鳊鱼”必须是“鳞白而腹内无黑膜者真”。这一点与今人认定的武昌鱼是完全不同的,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武昌鱼即团头鲂,它的腹膜则为黑色。

  第一次记述“樊口鳊鱼”即是武昌鱼的文献,是1921年刊成的《湖北通志》。在《湖北通志》24卷·舆地志24·物产三·鳞类中,志述:“鳊,即鲂,各处通产。以武昌樊口、襄阳鹿门所出为最。武昌县志云鳊鱼产樊口者甲天下。是处水势回旋,深潭无底,渔人置罾捕得之,止此一罾味肥美,馀亦较胜别地。今县前有一家市之,鳞白而腹内无黑膜者真……三国时,吴主孙皓迁都武昌,民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是武昌鱼旧名于时。苏东坡诗‘长江绕郭知鱼美’亦指武昌所产言之也。”至此,武昌鱼由虚指变为实指。

  需要说明的是,古人所指“樊口鳊鱼”的一些特征与习性,用现代鱼类生物学观点看,是三种鳊鱼共有的,并非“樊口鳊鱼”所独有。另外,团头鲂并没有洄游的生活习性。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