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溪学堂:鄂城最早的新式学校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5-03-12 语音:播放

  □ 李幼安

  鄂州高中的前身是寒溪学堂,建于120年前的寒溪学堂到底是一座怎样的教育机构?梳理历史脉络,也是追寻鄂州现代教育体系形成的足迹。

  变法维新

  应运而生

  1898年,清光绪皇帝宣布“变法维新”(即“戊戌变法”)。“变法”分政治、经济、文化三大内容。废科举、兴学堂是文化变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其新政内容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清末科举废除后,正是张之洞任湖广总督之时,此人是一名“洋务派”。在他主持鄂政期间,热衷于“洋务”,锐意变革。1903年,他提倡开办新式学堂(俗称洋学堂),首先在省城开始创办,在他的倡导下,湖北各地办新式学堂之风颇为盛行。

  这时,鄂城知县王仕卫(江苏扬州人)是一位新派人物,也积极响应。由于社会上有新潮流,群众有新愿望,加之学界名流的提倡和地方官员支持,终于在1905年,办起了鄂城第一座新式学校——寒溪学堂。

  陶公读书堂

  成为校址

  “书堂夜雨”是鄂城西山的“八景”之一,它是一座古校园遗址,位于西山之东。它经历了10多个世纪,相传晋代陶侃少年时代曾在这里读过书,故名曰“陶公读书堂”,还有“陶公井”等遗迹存留。当时,这里已是西山寒溪古寺所在地,但因历经战乱被荒废。

  这个地方三面群峰环绕,一面遥对长江和南湖。松涛瑟瑟、流水潺潺,风景十分清幽,确实是读书的好地方。因此,由当局及学界决定,选择该处读书堂为校址。在此地建立学堂,看来当时的决策者们既懂教育学,又懂心理学,深知学校环境与施教育人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同时此地又是晋代陶侃的读书故址,所以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经名流们提出建校方案,知县王仕卫批准,在寒溪寺故基上修建了一座新式学堂。因学堂修建在“寒溪漱玉”的附近,因地命名,故定校名为“寒溪学堂”。

  校舍的建筑结构于1905年建成,总占地面积约20亩。整个建筑群为环形合抱式,其建筑样式为中西合璧式砖木结构,横排四进,第三进为楼房,其余为平房。批屋两楹列于左右,最后为操场,大门前有照墙一方,左、右、后三方环以女儿墙。正门东向,稍偏南方,高大轩敞。上悬横额,题“寒溪中学”四个大字。匾额是知县王仕卫请本地书法名流许维藩(秀才)所书。

  校舍后面的大操场极为开阔,寒溪泉水流经其间,上跨石梁为“远公桥”。西面有“挹爽亭”,负隅高峙。围墙外群山环绕,丛林掩映。有无数之丹桂、腊梅错杂其间。还有两株上百年的老桂树,大可数围,高达十余丈,如同华盖一般,列于校内教室的两侧。

  真是,前贤来此读书,后世辟为学堂,钟灵毓秀之山川,培育英才之圣地,其斯之谓乎!

  首任校长是

  清末翰林

  寒溪学堂以中学为主,附设小学班,学制四年,中学开设有伦理、温经、中文、外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法制、图画、体操等十一门课程,是一所完全中学。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以月考、年考为依据。同时,还规定了升留级制度。每天的授课时间为8小时。学校实行校长责任制,聘请学有专长的教师分专科教学。

  附设的小学班,开设有读经、国文、修身、公民、算术、图画、体操等七门课程。日课6小时,其考试、升留级制度与中学相同。

  那时的中学是很了不起的学府,人们称中学毕业生为“洋秀才”。所以,校长的席位必须由学位很高、资历很深的耆宿名儒来担任,校长的资历往往比地方上的父母官县太爷还高。

  寒溪学堂的第一任校长是清末翰林、曾在湖南担任知府的魏梓题(册名魏时钜,清末进士),葛店人。继位的校长有尹慕韩(庙岭尹家大屋人,清代举人)、廖纯古(华容人)等。其教员有夏麟书、石云衢、周月亭、袁子清、袁国栋、朱峙山等,皆为鄂东耆宿名流。

  寒溪学堂的学生一般来自私塾,素质较好。学生毕业后,有的进入社会自谋生活,有的去省府或外地继续深造,不少人取得了成就,如著名哲学家、教授汪奠基,物理教授周崇经等皆出于此校。也有不少人在本地从事教育工作,对鄂城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传播

  革命火种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寒溪学堂的学生闻风而动,立即组织学生军积极响应。学生涂恺臣(本城南门人)在校带头剪掉辫子,大批学生上街游行,宣传革命。

  当时,鄂城的清王朝政府派兵包围涂家前门与后院。学生军闻讯赶到,与清兵发生了冲突。在广大市民的支持下,结果清军溃散、清吏逃跑,学生军取得了胜利。

  1920年至1921年,鄂城籍军阀王遇甲勾结地方土豪劣绅,妄图把本地的西山、雷山卖给日本人开采铁矿,激起了全城人民的公愤,掀起了反对王遇甲出卖二山的斗争。当时,寒溪学生立即举行罢课,上街参加游行示威,提出“打倒汉奸王遇甲”“誓死保卫乡土主权”的口号。还组织宣传队上街演说,散发《鄂市血报》(当时专门为反对王遇甲而出版的一种专刊)及各种传单。后来,在绅商学界和各民众团体的一片愤怒声讨中,使斗争取得了完全胜利。这是寒溪学生反对帝国主义掠夺祖国资源、反对汉奸出卖领土主权的爱国主义斗争。

  寒溪学堂中学班末届毕业于1925年,从那以后,没有继续开办。小学班也只延长到一年后就停办了。学校停办后,屡经驻军,校舍无人管理,逐渐被市井宵小与邻近村民拆毁,盗走砖瓦木料。

  1938年农历八月,又遭日本飞机轰炸。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寒溪学堂荡然一空、片瓦无存。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寒溪学堂赓续办学,几易地址、校名,1987年正式命名为湖北省鄂州高中。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