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窝乡保团村因山得名,此山距村委会不过百米,因储藏资源丰富且形似元宝,得名宝团山。不过,村名与山名却有同音不同字的一字之变,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鄂南抗日根据地指挥中心旧址
走进保团村村史馆,一条村史记录解了其中之谜,“保团村原名宝团村,以境内宝团山而得名。1965年,为纪念抗战期间麻羊垴保卫战取得大捷,遂将村名改‘宝团’为‘保团’。”
宝团山湾的路旁,“鄂南抗日根据地指挥中心旧址”的红色路牌,指引着通往历史深处的路。沿盘山公路蜿蜒上行,10分钟便抵达麻羊垴主峰。这里山高林密,北临长江天堑,南望幕阜山群峰,既是鄂南抗日根据地的江南桥头堡,更是新四军挺进鄂南的咽喉要道。80年前,这片险峻山地成为敌我必争的战略要冲,敌、伪、顽军势力屡次觊觎,妄图阻断新四军向鄂南挺进的抗日通道。
1944年3月,顽军窥测到新四军主力部队撤到江北,鄂大根据地(今鄂州与黄石之间)兵力空虚,有机可乘,遂拼凑1500余人的兵力,大举进犯鄂大根据地,麻羊垴保卫战由此拉开帷幕。
得知江南军情紧急,新四军五师第十四旅政委兼鄂豫边区第五军分区司令员张体学即令四十一团政委、鄂南指挥长罗通率部先行过江,他自己则亲率四十团随后跟进。
3月23日天明时分,新四军十四旅主力部队和我党鄂大地方武装会合,立即发起全面反攻,一场大战在麻羊垴地区迅速展开。
战斗中,麻羊垴地区的民兵积极参战支前。来自宝(保)团、沙窝、牌楼、赵寨的村湾民兵组成担架队接力运送伤员,由沙塘、百洪等村湾的民兵组成生活队,往前线运送茶水、饼子,还有4名地方医生参加伤员救护。
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我军大获全胜。缴获敌电台2部、机枪2挺,其他枪支弹药一批,打死打伤敌人百余名,我方牺牲1名排长,30余名战士血染青山,沙窝籍战士王长喜、王荫选永远留在了这片土地。
红色是最鲜亮的底色。80年后的今天,“鄂南抗日根据地红色文化纪念馆”在保团村建成,49名烈士的姓名珍藏在这里,王长喜、王荫选的名字赫然在列。
弘扬红色文化,培育时代新风貌。一条全长约8.3公里的“十里红道”,从麻羊垴山下直达“鄂南抗日根据地指挥中心旧址”,它以红色文化为特色,将包括保团村在内的沿线6个村的产业资源、生态资源、红色资源、人文资源、乡风民俗链接一起,实现了村与村之间产业、生态、文化的联动发展。
从“宝”到“保”,是烽火岁月的血色印记;因红而“宝”,是新时代的精神传承。保团村的退伍老兵组成“义工团”,用迷彩绿续写着忠诚;山依旧,名已新。当晨光照亮麻羊垴的战壕遗址,“保团”二字在风中伫立,是对麻羊垴保卫战的永恒致敬,对“守护”二字的世代践行。
乡村振兴正当时,保团村以生态资源为基,盘活“红绿”产业,加速实现红色教育与生态旅游的深度融合发展,“这些年村集体收入遂年增长,今年将突破30万元。有红色文化这张‘王牌’,我们村不愁发展不起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宙林说。
全媒体记者李洪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