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峙三日记》成为社会文化史研究重要典籍

以个人笔触记住时代洪流

信息来源:鄂州政府网 日期:2025-09-11 语音:播放

  本网讯(全媒体记者李洪江)8月底,一场有关《朱峙三日记》《朱峙三烽火日记》的研讨会在市图书馆举行。省、市相关专家和学者不仅共同讨论了这部典籍的历史价值,还与湖北电视台“书人书事”栏目组,共同发掘其点校出版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朱峙三(1886年—1967年),一位辛亥时期老报人,鄂城(今鄂州市)人。武昌首义辛亥革命,朱峙三曾兼任《汉口中西报》《公论新报》主笔。民国时期,他辗转任职于政界与教育界之间。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湖北省文物整理保管委员会委员、省政府参事。

  从1893年到1962年,朱峙三写下了历时70年的日记。2024年初,《朱峙三日记》(1893年—1962年)入选“荆楚文库”出版工程,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全套出版,共计10册386.4万字。

  今年初,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发布《朱峙三烽火日记》新书推荐。《朱峙三烽火日记》是选取《朱峙三日记》中1937年至1945年间的日记,这段时期的日记忠实记录了作者经历战乱、流离失所的一段生活经历。

  研讨会上,参与点校的相关人士熊寿昌、张靖鸣、姜宗哲等分享了整理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们这一组共有3人参与这项工作,点校的是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的日记。原稿是影印本、手写体,有草书,也有行书,字十分小,点校时很困难。有些字认不清和拿不准时,我们就单独记在本子上,再来一起辨认。为点校《朱峙三日记》,我还专门买了一本《草字汇》,供辨字之用,日记原稿中难认的字基本上辨认出来了。”今年84岁的退休教师姜宗哲说。

  对《朱峙三日记》出版的社会价值,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中心编辑、“荆楚文库”项目负责人魏耀武认为,《朱峙三日记》的跨度时间长,实属罕见,前后70年。其间,中国发生了沧桑巨变,朱峙三先生以个人笔触记住了时代洪流,因而不同于一般的史料,“《朱峙三日记》全套出版之后,引起了各方关注。令人高兴的是,有武汉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已着手从《朱峙三日记》开题撰写博士论文,因其内容太丰富了,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很值得研究。”

  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目前已有22篇期刊论文与《朱峙三日记》相关。其中,最早一篇论文发表在2001年1月出版的《民俗研究》杂志,作者是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振忠,论文的题目是《<朱峙三日记>所见晚清武昌县民俗及其变迁》。

  该论文是根据当时已公布的第一部分日记内容而写,即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至二十八年(1902年)的日记。文中提到,“近年来,各种近现代人物的日记陆续出版,为社会文化史的研究,源源不断提供了新的史料。《朱峙三日记》的第一部分,刊载于《辛亥革命史丛刊》第10辑(1999年10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对于研究晚清民国时期湖北武昌县(今鄂州市)的风土人情、礼俗习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文中写道,“诚如章开沅先生所指出的那样:由于‘旧中国基本上属于农业宗法社会范畴,轰轰烈烈的政治事件虽多,社会内部结构的演变却非常滞缓。重大事件易入史书记载,渐进而又细微的演变则往往为人们所忽视’。《朱崎三日记》的侧重点恰恰在于细致描写了这些‘渐进而又细微的演变’。从中,我们可以爬梳出不少民俗研究的重要史料。”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