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年前,长江呜咽。
1938年10月22日,日寇铁蹄溯江而上侵犯鄂州,仙人山成为血染的壁垒。国民革命军第83师一营营长杨其卓率军民据守仙人山,依托纵横战壕与仙佛古寺指挥部,以血肉之躯直面寇仇。炮火倾泻,弹尽援绝,勇士们搏命两小时,直至倒在山峦之间。杨营长与二百余军民壮烈成仁,鲜血浸透山石,染红溪流。虽阵地最终失守,但“仙山处处埋铁骨”的挽联自此烙印山河,成为民族不屈的碑铭。
“小时候我们上山玩耍还能看到一长溜的战壕,能捡到不少子弹壳……惨啊,两百多人全部牺牲了,好长一段时间,长辈们都不让我们上这座山。”92岁的村民王贞旺还记得长辈们对仙人山阻击战的种种描述。
这段壮烈的仙人山阻击战,是鄂州抗战史诗中永不褪色的一页。战斗牺牲者名录至今刺痛人心:仙人山约120人、石头垴约40人、姚家渡约20人……每个数字都是一盏熄灭的生命灯火。当战争的硝烟散去,西山街道七里界村的子孙们没有遗忘。抗战胜利55周年之际,村民合力立起烈士纪念碑,让忠魂安息,令记忆长青。
而今,当年英雄喋血的仙人山下,七里界村将这份红色基因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步入赵家湾,人们惊叹于它的蜕变:昔日铁路桥下的危房与荒地,经村民群策群力,变身“红色文化引擎”。
空间焕新,历史“活”在当下。今夏,一座高10.8米、宽1.8米的崭新汉白玉革命英烈纪念碑矗立在仙人山脚下,300平方米的红色记忆馆建设完毕,陈列着锈迹斑斑的抗战遗物与泛黄史料,配合多媒体设备为来访者再现当年抗战场景,这里将成为鄂城区仙人山抗日阻击战教育基地。
村湾面貌同样焕然一新,150平方米的农耕书舍让书香浸润田野,古朴的红驿亭成为村民议事的场所,统一风貌的民居、提档升级的道路,无声诉说着环境与精神的双重蝶变。
“我们每周固定一天与村民‘话家常’,征集村民反馈的难事、急事。在红驿亭里,大家就湾组的不文明行为、邻里纠纷、村组建设、环境维护、活动组织、爱心帮扶等大事小情发表意见,集中大家的智慧来解决问题。”2组组长赵卫东不住为村民的觉悟点赞。
通过机制创新,“三微一强”(微治理、微议事、微队伍、强联动)聚民心。七里界村以党建为舵,探索出“湾组微治理”新路径;“五方议事会”于红驿亭中“话家常”,化解纠纷近50起;“微队伍”各展其能——老干部组建“红色传承队”讲述历史,巧手妇女成立“巾帼建功队”推动创业,能工巧匠组成“益小匠”服务民生。多元力量如溪流汇聚,为村湾建设聚气聚力。
联动造血,红色资源生“金”辉。“村委会+社工+志愿者”穿针引线,对内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党员带头捐资50余万元建设阵地,乡亲们踊跃捐助,村民献出珍藏的徽章、老书籍等“红色记忆”20余件;对外巧借东风,举办公益集市、链接共建伙伴,手工月饼、烈士花束等文创产品成为“红色造血”的新起点。
在这里,红色精神已融入日常肌理。支部主题党日必学仙人山抗战故事,红色电影定期放映;志愿讲解员队伍日益壮大,“沉浸式”红色体验吸引着八方访客。昔日的血火战场,正蝶变为集教育、纪念、文旅于一体的红色胜地,为村湾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当抗战胜利的钟声穿越八十载光阴,七里界村的故事昭示着历史的深沉回响:最沉重的牺牲锻造最坚韧的精神,而唯有将这精神之火融入时代发展的洪流,转化为造福桑梓、振兴乡村的切实行动,才是对英魂最崇高的告慰。仙人山下,不屈精神代代相传,正引领着这片曾被鲜血浸润的土地,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奋力书写着富裕安宁的幸福篇章。
全媒体记者曹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