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古都随想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4-05-05
语音:
今年是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55周年。
1956年6月初,毛主席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名句。今年又是古代三国时期的吴王孙权在“武昌鱼”的产地———鄂州建都1790周年。虽然吴王古都历尽沧桑,但“武昌鱼”仍名不虚传。
翻阅已尘封1700多年的历史,把人们带到了公元219年的古战场:孙权为了占据和控制荆州,便派吕蒙袭取了公安、江陵并一举俘斩蜀将关羽。为了集中全力对付刘备,孙权曾上书曹操称臣,向曹丕奉表,被受封为吴王。但曹丕对孙权有戒备之心,多次要挟其将儿子送到洛阳作人质,而孙权一再托词不给。夷陵之战后,孙权与曹操便公开翻脸。吴魏联合彻底破裂后,孙权更换门庭,转向与刘备一起确立了联蜀抗魏的方针。为了共同抗衡魏国,公元221年4月刘备称帝于蜀;孙权也同时在当时的鄂县(今日之鄂州)正式宣布定都,并改鄂县为武昌,取以武力昌盛鄂县之意。公元229年初,吴王手下的公卿百司皆劝孙权象蜀国刘备一样称帝。同年4月孙权在首都武昌正式宣布称帝。
从公元221年至229年间,孙权在武昌修建了武昌宫并在风景秀丽的西山上的古刹———灵泉寺内专门修建了“孙权避暑宫”。为了扩张其势力,公元229年9月孙权便迁都建业,由大将军陆逊辅助太子登镇守武昌掌管政务。晚年的孙权,已是力不从心。他既想在辞世之前将建业宫修葺一新,又不愿大动干戈,损害农桑,增加人民的负担,故曾下诏要将已建成28年后的武昌宫上的材瓦拆除,运到建业修缮建业宫。据有关史料记载:有司奏言曰:“武昌宫已二十八岁,恐不堪用,宜下所在通更伐致。”孙权曰:“大禹以卑宫为美,今军事未已,所在多赋,若更通伐,妨损农桑,徙武昌宫材瓦,自可用也。”是否真正拆除了武昌宫的材瓦修缮建业宫,已无据可考。
公元252年4月,孙权去世,后由其少子孙亮继承大统,因孙亮年少,由太傅诸葛恪辅助其执政,诸葛恪有从建业迁都至武昌之意,但其起意并未付诸实施。后孙亮被废,由孙权的第六个儿子孙休继位;孙休死后,由孙权的孙子孙皓继位。据《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记载:甘露元年九月,孙皓徙都武昌,御史大夫丁固、右将军部诸葛靓留镇建业。宝鼎元年十二月,孙皓又还都建业,卫将军滕牧留镇武昌。据历史所载,孙皓是位暴君,整日沉迷于花天酒地。他不仅爱美色,而且还特别喜爱美味佳肴,尤其是“武昌鱼”对其有极大的诱惑力。因此,他多次有从建业徙都武昌的欲望和冲动。但当时吴国已日益衰败,民不聊生,迁都必然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故文武百官极力反对再次徙都武昌。时任左丞相的陆凯为此劝谏,其上疏曰:“臣闻有道之君,以乐乐民;无道之君,以乐乐身。乐民者,其乐弥长;乐身者,不久而亡”。现在不仅达官贵族们不愿意迁都武昌,就是广大的老百姓也不赞同此举。“且童谣曰‘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童谣之言,生于天心,足明天意,知民所苦也……如此,上应天心,下合地意,天下幸甚”。(见《三国志·吴书·潘濬陆凯传》),孙皓再次迁都武昌的欲望因此而作罢。
古都武昌直到近代的辛亥革命以后才将其更名为鄂城。古都武昌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1690年的风风雨雨,留下了无数令人难以忘怀的壮丽篇章。毛主席在他的诗词中所提到的武昌,虽然不是当年的古都,但武昌鱼始终是当年被称之为武昌(今日之鄂州)樊口的鳊鱼———团头鲂。“武昌鱼”的声誉也伴随着毛主席的诗词深入人心,名扬四海。(作者 李玉成)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