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武昌门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5-01-12 语音:播放

和几位老年朋友一道,走过长江观音阁南岸的武昌门,登上吴王城,观看了古装戏后(城上经常唱戏),边散步边谈论着:“吴王城是城堤两用,一防洪水,二防兵,优越于历史上任何城墙……”
  从怡亭起步,一路“立文为荣”的亭台楼阁,连成串珠式的文化长廊,直到西山九曲亭,宋代苏东坡兄弟常来增添文化风采。其中殊亭有一副对联引人回味,上联为:“才殊易、政殊难、绩殊千古范”,下联是:“名卓轻、功卓重、德卓四方师”,标明才和德的关系。社会要进步,文化道德应先行,人间正道是沧桑。“以武而昌”和“立文为荣”,是创建吴都文化名城的策略根基。
  人们走过武昌门,由东向西,由北向南,一目了然清点大武昌圣地格局。昔日的武昌,由今天的鄂州市、武汉市的武昌区和江夏区、大冶市的金牛和保安等地组成,世人习惯称赞鄂州为武汉的东大门。鄂州的“鄂”字仍然保留湖北省的简称,展示着中华“鄂国”的历史渊源。三国时期的大武昌加上汉口、汉阳汇成了大武汉的宏图,以九省通衢、华夏心脏而名扬海内外。
  走过武昌门,穿越5000年的历史长河,充分显现鄂州文化底蕴丰厚、魅力无穷!帝尧时是樊国,夏时为鄂都,殷商时是鄂国,曾一度是楚国国都,三国时期吴王孙权取“ 以武而昌”之意,定都武昌(鄂州),成为吴国的都城。公元1911年的武昌起义,许多武昌人(鄂州人)如彭楚藩、吴兆麟等前仆后继,发扬“以武而昌”的精神,为武昌起义的成功和辛亥革命的胜利作出了特大贡献。抗日战争时期,鄂州英雄儿女在共产党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建立了鄂南抗日桥头堡,为保卫大武汉、保卫重庆大后方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有国家存在的世界里,中华儿女沿着“以武而昌”的道路奋斗,“不爱红装爱武装”,以革命武装战胜反革命武装,建立了新中国。历史告诉炎黄子孙,“以武而昌”和“立文为荣”的文化传承,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光辉篇章。
  人们走过武昌门,游览了文化名城,多见多闻,心情愉快。无数男女老少,以“立文为荣”的心态,步上西山的武昌楼,遥望长江天际流,美妙的诗情画意,涌上每个人的心头:“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主席既爱长沙水,又爱武昌鱼。全世界所有的人想吃武昌鱼,别忘了来吴都樊口吃鳊鱼(武昌鱼),千百年来风味独特,香甜可口,多吃常吃,都能诗意缠绵,神采飞扬,延年益寿。
  □闻佳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