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一场雨将城市洗成黑白照片。
湖边,垂柳婆娑,湖面,薄雾氤氲,云影,在天空浮动。广场上静立着一座汉阙风格的建筑,这就是凤凰台。环绕周围的是楼台水榭,红花绿草,假山异石。不远处,流动着无声的诗:绿树掩映中车流如梭,新建楼房鳞次栉比,红男绿女匆匆而过……
一座城市就是一部历史,而人文历史往往给城市流传下一个又一个的人文景点。在“鄂州八景”中,“凤台烟树”将我们带进历史。在长江中游的平原地区,泥土沙砾的崛起便叫做山。出古城东门,沿红砂条石路到土门,从土门东出,沿一条不足六尺宽的官家车马大道约走两里地外,有一座山不高,却突兀出地面,只因山势东高西低,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被叫做凤凰山。这只凤凰昂首朝东,宛若正在啼鸣,凤尾向西,遥指西山积翠,翅膀向南舒展,恰似展翅飞翔,而北面临江之处是一片平地,传说是凤凰歇脚的地方。
每一座城市的人文景点总是和历史休戚相关的。“赤壁之战”后,孙权同鲁肃、周瑜等大臣回京口,途经鄂县即现在的鄂州,于虎头山上议论迁都大计。史载:公元二二一年,“吴王因凤凰见,系筑台武昌县东,招周瑜、鲁肃议定都大计。”这是最早有关凤凰台被筑的记录。又据记载,公元二二九年,武昌(今鄂州)城外龙蟠石“有龙盘于此石。积日方去”(晋《武昌记》);而城东三里处的虎头山上,则“有凤皇(凰)积此冈”(晋《武昌记》。
在一座茂林积翠祥云缭绕的山上,南望是烟波浩渺的南湖,北眺是千帆竞渡的长江,不远处西山、雷山与赤壁隔江扼守江面,古城周围是一望无际的良田,还有可防可守可退的战略重地梁子湖水域,吴王孙权的臣僚们认为这里龙蟠凤聚,是登基称帝的宝地。鲁肃说:“诸葛亮称‘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主公宜深思之。”孙权也说:“此处左控肥庐,右连襄汉,迁都于此,有利于北拒曹魏,西复荆州。”据传,当孙权说完此话,忽见一只凤凰在银杏树上鸣叫,鲁肃又进言:“此乃帝王之兆。”龙凤的同时出现,坚定了孙权称帝的决心,他将称帝之日的年号定为黄龙元年,即公元二二九年。
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立于凤凰台上看风景:凤凰山上梧桐树棵棵挺拔,直冲云天,千年银杏枝繁叶茂,四季葱茏。站在凤凰台上,远水近景俱收眼底。若是三月,雾气蒙蒙的湖面上,漂浮着一团团乳白色的薄雾,与村庄袅娜的炊烟、凤鸣寺的香火一起流淌在凤凰山的树木之间,一场雨后,树木青翠,湖面渔船,桅杆帆影,凤凰台和东门塔等氤氲在白雾之中,这山、这水、这树,被雾氤氲成一片缥缈的仙景,置身其间,不知是人间红尘还是天上宫阙。
人类在不断建设世界,同时也在不断地破坏这个世界。凤凰台凤鸣寺东门塔在一个特殊的年代被人为地消失了,只留下残垣断壁,“凤台烟树”成为纸上的风景。
痛惜之后,鄂州人在洋澜湖畔的凤凰广场再建凤凰台。现在的凤凰台距离东北面的虎头山约一千米,采用舒缓抽象的线条,将汉阙遗风的古朴庄重和现代建筑的简洁恢弘相结合,重现三国凤凰台的风貌。凤凰台的外形依古吴王城的建筑而设计,台高两层,台之颠峰塑有四方可见的凤凰,台内将古城五千年的历史浓缩在文字和雕刻或图画中。
站在凤凰台上,看江水缓缓东流、大桥横跨江面之美;看西山丹岩翠壑、飞泉漱玉之秀;观凤凰台下黄龙阁潜渊桥鸣凤亭之奇;还有静如明镜的澜湖、倒影水中的莲花峰之异……无论春晨秋夕,湖水湿气升腾,轻烟薄雾缭绕,远山丛林飘渺,烟雨的江南如诗如画,古城的人们在“凤台烟树”的景色中从容不迫地生活,聆听生活的教诲和真善。
□余凤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