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天籁的梁湖童谣

信息来源:鄂州市人民政府网 日期:2015-01-12 语音:播放

梁子湖人爱唱歌。累了,唱一曲能解困;苦了,唱一曲能解忧;乐了,唱一曲能让世界变得更精彩。梁子湖的孩子就是从童谣里学会了生活,认识了世界。
  摇篮曲是启蒙童谣。襁褓之中,年老的奶奶或年轻的母亲,总会坐在摇篮旁温情地哄着宝宝,哼着“摇啊摇,摇啊唔,摇宝宝快睡觉;摇啊摇,摇啊唔,摇宝宝快睡觉嘚哇,快睡觉!宝儿快长大啊呀,宝儿快长高,小宝宝,好苗苗,快呀快睡觉嘚哇!快睡觉。”夜晚,小宝宝好不安分,哭闹不止,这时候母亲不气不恼,轻轻地唱着:“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个吵夜郎,过路君子念一遍,一夜睡到大天亮。”说来也怪,刚才还在手抓脚蹬,哭得“哇哇”直叫的宝宝,一下子就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童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童的生活习惯。听惯了“洗洗脸,戴朵花,我家娃儿人人夸;不洗脸,不戴花,猫子老鼠来咬他”的童谣,小孩就乐意擦眼洗脸讲卫生了。
  那时候跟孩子打交道,不用一板一眼灌输大道理,而那一首首劳动的童谣就能让孩子懂得吃苦和奉献。“推呀磨,扯呀磨,推给我娃来坐坐。磨粉呀做大粑,大粑小粑给人吃;大人吃大粑,小孩吃小粑;大人吃了去种田,小孩吃了去玩泥。”
  “瞎子瞎,偷鸡恰(吃),罐子煮,筷子夹,夹到庙里敬菩萨,菩萨气,一个屁,打得瞎子两头离(乱跑)。”这首语言简洁明快、不乏幽默的“偷鸡吃”的童谣,是教育人们不要做偷鸡摸狗的事,读后让人捧腹一笑。
  夏夜的月光温润如玉,大人们在禾场、河畔乘凉,唠叨着家常,孩子们便在月光下玩起了捉迷藏,嬉戏之中是少不了童谣的。“月亮走,我也走,我跟月亮提笆篓,一提提到大门口。笆篓破,接菱角,菱角尖,矗上天,天又高,换把刀,刀又快,切芹菜,芹菜青,换口针,针又钝 ,换块肉,肉又薄,换个锣,锣又响,嫁姑娘,姑娘姑娘你莫哭,转个弯到了你娘的屋。姑娘姑娘你莫笑,还有三步到子坛庙,庙上一对鹅,一飞飞到幸福河。”还有“大月亮,细月亮,家爹起来做木匠,家婆起来打鞋底,媳妇起来舂糯米,煮罐粥,烫了嘴,秤砣猪油油哼嘴,打砣糍粑接老弟,老弟不还债,一脚踢到大门外。”这些童谣不是诗词,没什么讲究,只图个押韵顺口,便于小孩从笑声中获得教育和启迪。
  “亮火虫,亮过垄;打火把,接灯笼;灯笼亮,亮过街;街上衙门没打开。借把锁,锁衙门;借把刀,割艾蒿;借头牛,耕万丘;借匹马,到杭州。杭州背后一口塘,一条鲤鱼八尺长,八十八人扛不起,九十九人抬过梁。”夜幕降临时,那些举着绿灯笼的萤火虫开始忙碌着,点点萤光缓缓流动,在夜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每到此时,孩子们会借着月光,奔跑着、追逐着,快乐地来到瓜棚、田间去捕捉萤火虫。不一会儿,就装满了一玻璃瓶,瓶子里蓝绿色的光一闪一闪好漂亮。
  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同玩耍的小伙伴们开始变了模样。有的开始换牙,有的头上长出癞子,相互间的耍笑也是用童谣进行。“缺扒齿,扒鸡屎,一扒扒粒冬瓜籽,今年告(种),明年生,一生生个大冬瓜。”“辣子辣子婆,上山拉丛驮(松果),人家拉个花娜姐,我家拉个辣子婆。”幽默风趣的童谣,小孩们得到了欢笑,更浸染了开朗的性格。
  每年春节前的时候,那年头虽说物资匮乏,但过年还是最令孩子们期盼的。特别表现出小孩口馋“拜年拜年,米泡向前,几拜几拜,肥肉几块,几跪几跪,肥肉到嘴”的童谣,更是让人怀念童年。
  有些童谣,音节和谐,通俗易唱,以物引事,以物喻情。“黄花菜,菜花黄,黄家大嫂哭姨娘。姨娘哭到心口痛,叫我哥哥去放铳。一铳铳到黄石港,脱条裤儿摸黄颡(黄鱼),摸条黄颡十八斤,挑担白米下南京。”
  那一首首带着身边乡情,韵味十足,给人熏陶和滋养的童谣,已被好听的儿童歌曲所代替,慢慢流失在年华的缝隙里。但我总觉得,儿童歌曲少了童趣盎然,缺乏无需音乐伴奏的韵语,什么时候,能于喧嚣扰攘的尘世中,回过头去,再听一听那一首首来自天籁的梁湖童谣!(特约记者  李名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